• 品德情感领域的基本学习要素

中学化学教学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要求上也提出应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学科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许多现象充分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在化学发展的历程中,中外科学家的杰出贡献与教材中大量反映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远大的理想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实验工作的严谨和艰辛,实验现象的神奇和实验成功的喜悦,极易陶冶学生的情趣,培养坚韧的意志和创新进取的品质。因此,在重视化学认知学习的同时,加强品德情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品德情感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知识学习可以看成是一种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和提取过程, 而品德情感的形成要求主体积极参与,外部信息的输入必须经过主体的心理认同,包括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等等,筛选、接纳后方可转化为品德情感素质,从而构成含思想道德知识、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等要素在内的完整的心理结构。

由于上述“内化”过程的复杂性,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品德情感的学习归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类,只能“潜移默化”,在某一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因而认知学习与品德情感学习便逐步分离。鉴于此,布卢姆在 1976 年的研究中深刻指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四分之一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①

① B. S.布卢姆等编,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75 页。

国内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者的学习情感与认知成就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联系②。该研究对 395 名初中生实施调查,将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处理为对课程的喜欢与否这样一种接受或拒绝的情境,通过问卷获得结果,研究者由此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作出排序;同时将该课程对应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认知成就的衡量指标。这样,学习情感与认知成就就转化为具有操作意义的概念。最后, 采用点双列相关方法对情感这个“二分”变量和分数这一连续变量进行统计, 结果表明对某学科持有积极情感的学生在该科上往往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统计也揭示了学生“最喜欢”学的某门功课的主要原因是“有兴趣”(占 95.4%)、 “喜欢任课教师”(占 42.8%);“最不喜欢”学的主要原因是该课程“无兴趣”(占 91.7%)、“太难学”(占 33.4%)。

上述研究启发我们结合化学认知学习过程去探求品德情感学习的具体要素。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可归纳出如下一些品德情感方面的学习要素。

  1. 科学态度。严谨求实,勤奋刻苦,认真仔细,独立自觉。

  2. 学习情感。好奇心,求知欲,自我期望,学习乐趣,对教师的情感。(3)个性意志。稳重,刚毅,坚韧,灵活,自制力和克服困难的持久力。(4)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与振兴中华的决心,对重大的化学成就与

科学家事迹的情绪体验。

  1. 辩证唯物主义。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习。

  2. 理想品质。积极进取、追求科学真理,强烈的创造意识,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

  3. 审美力。化学世界外在美的感染与激励,对化学反应规律的理解与欣赏。

下一步的工作是结合认知过程设计特定的学习情境,将上述各项内容穿插其中,使之逐步内化,形成观念和行为。这种有计划地渗透和落实,有赖于品德情感学习目标的具体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