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

据记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时代”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对各种农作物和天然植物的性能逐步有所了解,对它们的药用性能也开始有所认识。所谓“尝”,指的就是当时用药都是通过人体自身的试验来了解它们的治疗作用的。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已经记载了一些可以做药的植物,如“芣苢”(车前)、“蝱”(贝母)、“蓷”(益母草)等。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更明确地提到一百二十多种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三类,并提到了它们的简单用法和治疗性能,有的还用来预防疾病。如“蓇蓉,食之使人无子”;“箴鱼, 食之无疫疾”;“■石能毒鼠”;等等。书中记载的某些药物,有的名称比较特殊,还不能明确指出是现代的哪一种药,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这也足以说明,当时对药物已有一定的认识了。

由于古代的药物主要来自自然界的植物,因而人们把药物学著作称作“本草”。大约到汉代,我国出现了一本专讲药物的书《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记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成上、中、下三品。这部书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有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怎样互相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作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咳喘,大黄可以泻下,常山可以疗疟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药物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大约又过了三四百年,到了南北朝时期,《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于是,南朝的博物学家陶弘景把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搜集起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另一次总结,整理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共得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收集的增多一倍。在书中,他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来分类的新方法。《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仅仅概括地指出有毒、无毒,还嫌粗糙,有时也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陶弘景首先把七百多种药分为草、木、米食、虫兽、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类, 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

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陶弘景还首创按治疗性能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例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秦艽、防己、独活等,就归在同一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治疗参考,对医药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封建文化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曾由政府主持编修了一部药物学著作,是一部集体创作。它总结了一千多年来的药物学知识,并由各地征集实物标本,绘制成图,成为一部图文并茂的药物学专著,取名《新修本草》,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编修完毕。书中共载药物八百四十四种,分为九类。这种由国家颁定的药物学专书,现在称作“药典”。世界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药典,《新修本草》就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药典。据记载,西欧最早的药典是公元 1494 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药典和公元 1542 年纽伦堡政府的药典,这两部药典都比《新修本草》晚得多。药典的颁行,对于统一药名,订正对药性的认识,促进医药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高峰。明代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业发达,交通方便,内外交流频繁,药物学知识空前丰富,采矿业、农业等知识也有很大的发展,从国外输入和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交流的各种药物也不少。这时候对药物学的知识亟需加以进一步总结。这个重任由当时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完成了。李时珍通过毕生的努力,深入实践,埋头苦干,参考了古代有关著作包括经、史、子等各类古书共八百多种,并积极向群众学习,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编成于 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 1578 年),共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收入方剂一万一千首,共分成十六部。

书中图文并茂,纠正了前人许多舛误;并且以唯物主义的态度,猛烈抨击了当时方士道家妄图通过服食炼丹求得长生不老药的邪说谬论。它以单一的药物为纲,由同一药物派生或演化的附属物为目,对每一药物的名称、栽培养殖、收采、炮(p áo)制、药性、应用、方剂等有关内容,旁征博引,考正鉴定,十分详明。书中对生物的分类法已具有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萌芽, 还应用比较解剖的方法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研究。这部书涉及古代自然科学许多领域,诸如动物、植物、化学、矿物、地质、农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它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已经被全部或部分地译成日文、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俄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提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并且参考引用了它的内容。有人认为他所称誉的这部巨著主要是指《本草纲目》。李时珍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自然科学家。

古代中药学的著作很多,以上虽仅列举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但是由此已足以说明中药学的悠久历史和它在世界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