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城和皇城

长安城的建设程序,是先建“宫城”和“皇城”,后建“外郭城”。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位置在长安城中央的最北边。经过实测,宫城

东西广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长一千四百九十二米,周长八·六公里多。据记载,当时宫城的城墙高三丈五尺。宫城里有墙分隔成中、西、东三部分。西部名“掖庭宫”,是安置宫女学习技艺的地方。东部是“东宫”,专供太子居住和办理政务。中部隋时称“大兴宫”,唐代改名“太极宫”,又称“西内”或“大内”,是皇帝起居、办公和朝见群臣的主要宫廷。太极宫里的正殿名太极殿,北 有两仪殿、甘露殿等,此外还有殿台楼阁几十所。宫城南

边正门承天门,南对皇城的朱雀门,以及外郭城的明德门。宫城北有玄武门

(西)和安礼门(东)通禁苑。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在宫城北门(西)发生的。

隋时宫殿建筑只这一处,到唐代又另外扩建了大明宫(东内)和兴庆宫

(南内)两处宫殿群,总称“三内”。

长安城内地势不平,有东西向的六条丘陵岗地,俗称“六坡”。宫城所处的地方地势比较低而潮湿,因此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于贞观八年(公元 634 年)在宫城东北隅龙首原上兴建永安宫,给他的父亲李渊(566—635)

居住。次年改名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 662 年)唐高宗李治(628—683) 又大加改建,规模比太极宫还大。自李治以后,历代皇帝常居大明宫(又称东内)听政。大明宫正殿名含元殿,国家大典多在这殿举行。含元殿北有宣政殿、紫宸殿,常朝在这里听政。此外,有延英殿、麟德殿等三十多所。其中麟德殿规模宏大,宫内宴会百官和接见使节等就在这殿。从发掘的遗址来看,它可算得上是唐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作。

兴庆宫也称南内,原是玄宗李隆基(685—762)做晋王的时候在兴庆坊的旧居。李隆基即位后,开元二年(公元 714 年)置为宫,开元十四年(公

元 726 年)扩建兴庆宫置朝堂,开元十六年(公元 728 年)竣工,此后玄宗基本上就在这里起居、听政。

皇城也称子城,建在宫城的南面,是中央官署区。东西广和宫城相等, 也是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长一千八百四十三米,周长九公里多。南面三门, 正中是朱雀门,东是安上门,西是含光门。东面二门,北是延喜门,南是景风门。西面二门,北是安福门,南是顺义门。皇城里有南北向的街五条,东西向的街七条,其中最北的一条东西街,界于宫城和皇城之间,叫做横街。文献记载横街宽三百步,合四百四十一米,经实际勘测,现仅残存二百二十米,它是长安城里一条最宽广的大街,实际上是当时承天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一个广场。

隋大兴城的规划,把宫城皇城集中一处,布置在中轴线的北端。这无疑比过去宫廷杂处于坊里之间的都城规划分区明确,更能满足统治者防卫的需要。宫殿官府集中于城市中轴线上,也为了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