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织技术的外传
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都是中国历代人民自己的发明创造,并不像某些外国人说的那样有的是从外国传来的;相反地,却曾经不断地向外输出,对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中国的丝织技术,早在公元以前就和世界发生了关系。
首先是日本。据日本学者研究,大约在秦和西汉时期,中国的缫丝织绢和织罗技术就相继传入日本,日本传说中的兄媛、弟媛、吴服、穴织四个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的结论是相当正确的。这在中国的史籍里也有所反映。《三国志·魏书·倭人传》载三国时期日本有“蚕桑”、“缣绵”,无疑就是在这以前传去的技术的结果。
中国的丝织技术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可从这时说起。在张骞开通西域之后,中国的丝织品沿着丝路源源地输往西方,使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丝织物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西方古代的纤维原料,主要是亚麻和羊毛,生产出来的织物都很粗糙厚重。由于看到了中国的丝绸比较细薄, 才有所改变,常常拆取中国丝织物的色丝加杂亚麻羊毛重新织造。《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注引《魏略》说:大秦国“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
胡绫”,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同时还影响到他们的织机的结构。古代西方的织机都是竖机,和中国不同,竖机不能使用较多的综片,也不能利用脚踏控制经线的提升或间丝,织不出结构比较复杂的织物。由于追求中国丝绸的效果,所以也只好废弃竖机不用,而改用中国式的水平织机。
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那时中国社会是相当混乱的。但是由于中外交通已经越来越频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也随着增强,曾经有不少外国人来中国观光学习。据西方记载,波斯就专门派遣了两个使者前来了解丝绸的织造技术,并且搜集蚕种带回试养。据日本记载,日本也专门派人在浙江沿海招募丝织技工,去日本传授技术。另外还有一部分中国的北方人东渡定居,专门从事纺织,成为那时日本纺织业的骨干。
公元七世纪以后,中国丝织技术的对外影响更加显著。
日本在中国的隋、宋之间,曾经从中国购买大量丝织物,现在仍有不少保存在日本正仓院和其他博物馆。日本古代丝织物中著名的博多织,就是在这一时期里学习了中国技术之后出现的。
波斯公元七世纪和八世纪的纺织工艺在当时西方世界中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仍不能和中国相比,非常需要中国的技术,常常利用中国的工匠帮助织造。据唐代旅行家杜环的《经行记》说,他在天宝十年(公元 751 年) 到过大食,亲眼看到中国的河东人乐隈、吕礼在那里织络,络就是绸。
元代的版图非常大,横跨欧亚两大洲。元代的统治者曾经把中国的各种技工集中起来,安置在中国各省以及中国以外他的势力所及的地方。元初道士邱处机(1148—1227)应成吉思汗的召唤,去中亚游历,途中也曾经看见汉人工匠千百人在那里织造绫、罗、锦、绮。
中国丝织技术对欧洲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影响,是花机和花本的利用。西方在公元六世纪以前还不会织造大花纹的丝织物,直到六七世纪,才辗转得到中国的花机和花本的构造方法,开始织出比较复杂的提花织物,后来一直沿用下来,虽然偶尔有些变化,但是始终没有脱离原有的窠臼。就是到了最后出现的法国雅卡尔(1752—1834)的提花机以及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龙头机,也和中国的花机有极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基本构造仍然相同,虽然把花本改成纹版,但是原理依然未变,只不过形式稍有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