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相畜学说在我国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起源远在没有文字记载以前。

古时根据牲畜的外形来判断牲畜的生理机能特点和生产性能,以此作为识别牲畜好坏和选留种畜的依据,就是古时相畜学说的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军马需要量与日俱增,同时也迫切要求改善军马的质量。当时也是生产工具改革和生产力迅速提高的一个时期,由于耕牛和铁犁的使用,人们希望使用拉力比较大的耕畜。这种情况, 促进了我国古代相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很多著名的相畜学家,最著名的要算春秋时期卫国的宁戚了。他著有《相牛经》,这部书虽早已散失,但它的宝贵经验一直在民间流传,对后来牛种的改良起过很大作用。相马的理论和技术,成就更大, 有过很多相马学家。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篇》说:“古之善相马者,有寒风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 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唇吻,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人也。”此外赵国的王良、九方皋,对于相马也都有独到的见解。由于各人判断良马的角度不同,当时也形成了许多相马的流派。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相马学家要算是伯乐,他总结了过去以及当时相马家的经验,加上他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写成《相马经》,奠定了我国相畜学的基础。汉代已有完整的《相六畜》书和铜质的良马模型。以后到了盛唐时期, 更有进一步的发展。

古时的相畜学说对于后世家畜品质的提高,起过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