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嫁接技术

在果树和经济林木的繁育上,嫁接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样的无性繁殖, 比用种子的有性繁殖,不仅结果快,而且还能保持栽培品种原有的特性。同时,还能促使变异,培育新品种。嫁接技术在我国至迟到战国后期就已经出现。以后,《齐民要术》对有关嫁接的原理、方法,都有比较详备的记载。

《齐民要术》在《种梨篇》里指出:嫁接的梨树结果比实生苗快,方法是用棠梨或杜梨做砧木,最好是在梨树幼叶刚刚露出的时候。操作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损伤青皮,青皮伤了接穗就会死去;还要让梨的木部对着杜梨的木部,梨的青皮靠着杜梨的青皮。这样做是合乎科学道理的,因为接木成活的关键在于砧木和接穗切面上的形成层要密切吻合。按《齐民要术》中说的, 就是要求彼此的木质部对着木质部,韧皮部对着韧皮部,这样两者的形成层就紧密地接合了。

嫁接梨树,《齐民要求》中提到可供利用的砧木有棠、杜、桑、枣、石榴等五种。经过实践比较:用棠作砧木,结的梨果实大肉质细;杜差些;桑树最不好。至于用枣或石榴作砧木所结的梨虽属上等,但是接十株只能活一

二株。可见当时对远缘嫁接亲和力比较差、成活率低这个规律,已经有了些认识。我们今天知道梨和棠、杜是同科同属不同种,至于梨和桑、枣、石榴却分别属于不同的科。

为了突出说明用嫁接繁育的好处,《齐民要术》还用对比的方法,介绍了果树的实生苗繁育。指出:野生的梨树和实生苗不经过移栽的,结实都很迟,而且实生苗还有不可避免的变质现象。就是每一个梨虽然都有十来粒种子,但是其中只有两粒能长成梨,其余的都长成杜树。这个事实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实生苗会严重变劣和退化,而且有性繁殖还会导致遗传分离的现象。用接木这样的无性繁殖方法,它的好处就在没有性状分离现象,子代的变异比较少,能够比较好地保存亲代的优良性状。

关于嫁接的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也有了提高。《齐民要术》讲到的有见于《种梨篇》的一砧一穗或多穗的枝接法,有见于《种柿 篇》的“取枝于■枣根上插之”(■枣就是软枣、黑枣)的根接法。元代《王祯农书·种植篇》中,总结出了以下六种方法:“夫接博(缚)其法有六,一曰身接, 二曰根接,三曰皮接,四曰枝接,五曰靥接,六曰搭接。”“身接”近似今天的高接;“根接”不同于今天的根接,近似低接;“靥接”就是压接。这个分法有依据不一致的缺点:有以嫁接方法分类的,如压接、搭接;有以嫁接的砧木和接穗的部位分类的,如身接、根接、枝接等。但是他叙述得既简明而又条理细致,所以仍为后来的许多农书所袭用。有些接木名词作为专门术语,今天不只是在我国,甚至在日本也还在沿用。

正确掌握嫁接成活的技术关键,可以看作是嫁接技术提高的一个标志。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三十七《种植》中说:接树有三个秘诀:第一要在树皮呈绿色就是还幼嫩的时候,第二要选有节的部分,第三接穗和砧木接合部位要对好。照这要求来做,万无一失。它简要而又确切地说明了嫁接的年龄、部位和应该注意的事。有节的地方分殖细胞最发达,选择这个部位是有科学根据的。

清代陈淏子《花镜》一书,对嫁接的生理做了探索。《王祯农书》里只是用“一经接博(缚),二气交通”这样概括的推断来说明内在的机制。而

《花镜》却清楚地说:“树以皮行汁,斜断相交则生。”它对嫁接成活生理机制的解释,符合砧木和接穗是通过两者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营养输送而达到嫁接成活这一原理的。

最后顺便指出,从唐宋时期起,嫁接的应用已经不限果树桑木,并且推广到花卉上。宋代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公元 1082 年)里,就已有关于嫁接牡丹的记载。牡丹原产我国西北地区,它花大色艳,富丽多采,深受人们喜爱。但据成书于汉魏之间的《本草经》记载,最初却是作为药用植物被人采摘的。到了隋唐时期才成为主要供观赏用的花卉来栽种。宋代除了用引种、分株和实生等方法,还采用嫁接来繁殖。嫁接的好处不只能产生新种, 而且还能把新种很快繁殖起来。所以宋代牡丹的品种既多,花型花色的变化

也就更加复杂了。当时洛阳还出现了一些靠嫁接牡丹为生的园艺专业户,以致“种花如种黍薥,动以顷计。”嫁接的牡丹多已成为特殊的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嫁接的花卉除了牡丹,还推广到海棠、菊花、梅花等等。这虽然是由于迎合文人雅士和官绅的兴致,但也反映出当时的劳动人民在园艺技巧上的非凡成就。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指出过:“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牡丹的栽培已经有一千四百年了,并且育成了二百到三百个变种”。在这些变种中就有许多是靠嫁接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