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得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这本书写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到十三年间(公元 533 年到 544 年间)。从《齐民要术》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农业生产工具比西汉又大有增加,使用方法也大有改进。如耕作就有锄、耙、劳、锋、耩(jiǎng)五种农具。农具的这种从简到繁、从少到多的演变,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的态度是很严肃认真的。据他自己说,从古今书籍中收集了大量材料,又收集了许多口头传说、民间谚语,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农,自己再在实践中体验过。全书正文十卷,九十二篇,共十一万多字; 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

全书包括了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涉及的地区范围,包括今天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的黄河北岸和山东等地。魏晋以来,这里是各民放大融合的地区,因此这部书也可以说是总结了各族人民的生产斗争经验。《齐民要术》在农学方面的成就,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对天时、地宜的认识,比《泛胜之书》又前进了一步,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种谷篇》) 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古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先进农业生产思想。在这一基本原则下,贾思勰又把农业操作时间按照不同作物分为上、中、下三时。如种谷子,二月上旬是上时,三月上旬是中时,四月上旬是下时。又把地宜也分为上、中、下三等。如谷子以绿豆、小豆为底(前作物)是上,以麻、黍、胡麻为底是中,以芜菁为底是下。而且同一作物因地方的不同和时间的不同,播种也应该随着而有所不同。这些都是符合科学实际的。

第二,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多风旱”,因而春播前后怎样保

① 见梁家勉:《我国动植物志的出现及其发展》,《科技史文集》,第四辑,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 年版。

持土壤中的水分便成了能否增产的关键。耕锄和保墒有密切关系,《齐民要术》对这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它进一步肯定了秋耕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耕地深浅要按不同情况而定,“初耕欲深,转地欲浅”;“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种高田或低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 宁燥不湿”。(《耕田篇》)对于耕地后把地耱平,中耕除草,可以防旱保墒,以及抢墒播种等经验,也是由贾思勰具体总结出来的。

第三,在贾思勰以前,人们主要用轮换休闲的办法来恢复土地肥力,而贾思勰却于休闲之外,又总结和研究了轮作制。首先,他根据作物特性分出哪些可以轮作,哪些不能。并且总结了一套轮作法,指出豆类作物是良好的前茬作物。其次,肯定了绿肥作物的肥效,说:“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 小豆、胡麻次之。”(《耕田篇》)看来当时黄河流域已经比较广泛地栽培和利用绿肥作物了。《齐民要术》对套作也进行了总结,为充分利用阳光和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找出了一个新方向。《泛胜之书》中的套作还只限于蔬菜,北魏的时候已经由蔬菜扩大到了大田作物。

第四,《齐民要术》对品种有专门的论述。《种谷篇》中介绍粟的品种就达八十六种,并且分析了各品种的品质和特点。这是以前农书中所没有见到的。贾思勰还把作物品种和天时地宜联系起来,正确地强调了品种的地域性。

除上述以外,果树、林业方面的苗圃育苗、嫁接技术和熏烟防霜等经验, 一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习用。对于植物有机体的认识,果树的阶段发育理论,更有比较大的科学价值。动物饲养方面,在家畜形态学上的理论,以及饲养要勤、役使要合理的实际概括,使我国的畜牧业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从农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方面的记载看,当时也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总之,《齐民要术》内容丰富,资料多,记述详细正确,系统全面 387 地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我们祖先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所积累的大量知识,有许多项目,比世界其他各先进民族的记载要早三四百年,甚至一千多年;它的取材布局,也为后来的许多农书作者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