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原理

《九章算术》给出了阳马(直角四棱锥)的体积公式

V = 1 abk

r 3

(1)

和鳖臑(四面都是勾股形的四面体)的体积公式

V = 1 abh, (2)

b 6

其中 a、b、h 分别是长、宽、高。在刘徽之前,对 a= b=h 的特殊情形, 由于一个正方体可以分解成为三个全等的阳马,或六个三三全等两两对称的鳖臑,人们容易用棋验法加以证明。但是,当 a≠b≠h 时,“鳖臑殊形”, “阳马异体”,用棋验法“则难为之矣”。为了证明(1)、(2)式,必须另辟蹊径。刘徽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原理:把一个堑堵(把一个长方体沿相对两棱斜剖,便得两堑堵)分解为一个阳马和一个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即在一个堑堵中,恒有

Vy∶Vb=2∶1。(3)

吴文俊氏把它称作“刘徽原理”(见本书第 92 页)。显然,只要证明了刘

徽原理,由于堑堵体积是 1 abh,那么(1)、(2)式的正确性是不言而

2

喻的。刘徽创造了如下的方法证明(3)式:

刘徽原理 - 图1如图,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分别平分堑堵的长、宽、高,那么:其中的阳马被分割成一个小长方体Ⅰ,两个小堑堵Ⅱ、Ⅲ,两个小阳马Ⅳ、Ⅴ;鳖臑被分割成两个小堑堵Ⅱ′、Ⅲ′,两个小鳖臑Ⅳ′、

Ⅴ′。显然,小堑堵Ⅱ和Ⅱ′、Ⅲ和Ⅲ′分别可以拼成和Ⅰ全等的小长方体; 小阳马Ⅳ和小鳖臑Ⅳ′、小阳马Ⅴ和小鳖臑Ⅴ′分别是两个小堑堵,又可以拼成第四个全等的小长方体。在小长方体Ⅰ、Ⅱ-Ⅲ′、Ⅲ-Ⅲ′中,属于阳马的和属于鳖臑的体积的比是 2∶1,所谓“别种而方者率居三”,即在

3

堑堵的 4 中证明了(3)式。而在第四个小长方体Ⅳ-Ⅳ′-Ⅴ-Ⅴ′中

1

(3)式是否成立还不知道,即在堑堵的 4 中(

3)式还有待于证明。然而

其中两小堑堵的结构和原堑堵完全相似,所谓“通其体而方者率居一”。显然,上述分割过程完全可以继续在剩余的两个小堑堵中施行,又可以证明在

3 1

其中 4 中(3)式成立,在其中 4 中仍不知道。换句话说,证明了(3)式

3 1 3 1 7

在原堑堵中 4 + 4 × 4 中成立,而在 4 × 1 中还不知道。这个过程可以无

限继续下去,第n次分割只剩原堑堵的 1

4n

中(3)式没有被证明,显然

lim 1 =0,所谓“半之弥少,其余弥细。至细曰微,微则无形,由是言

n→∞ 4n

之,安取余哉?”就是在整个堑堵中证明了(3)式。

刘徽之前,人们所使用的棋验法,无需知道阳马、鳖臑的体积公式,并且无法证明各种多面体的一般体积公式。刘徽却在首先解决了长方体、堑堵、阳马、鳖臑的体积公式之后,把其他多面体分割成有限多个长方体、堑堵、阳马、鳖臑,求它们的体积的和来解决这些多面体的体积问题。刘徽说: “不有鳖臑,无以审阳马之数,不有阳马,无以知锥亭之类,功实之主也。” 这种把多面体体积理论建立在阳马、鳖臑基础上的思想,也就是建立在无穷小分割基础上的思想,和现代数学的体积理论惊人地一致。刘徽在公元三世纪就开始考虑十九世纪困扰着高斯、希耳伯特等数学大师的课题:四面体体积的解决不借助于无穷小分割是不可能的。刘徽的贡献受到 1985 年法国布尔巴基学派举行的希耳伯特第三问题学术讨论会的颂扬,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