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选择的应用和研究

我们的祖先,不仅认识到变异的普遍性和它同环境条件的关系,而且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变异作为材料,通过人工选择来培育新品种。人工选择的实质,就是淘汰那些不符合人们需要或嗜好的变异的个体,让那些具有符合人们需要或嗜好的变异的个体留传后代,这样经过长期的去劣留良的选择作

用,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就形成了。自古以来,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变异作为材料,广泛地采用存优汰劣的留种和选种技术,创造了无数的优良品种,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我国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尤其是花卉、家蚕和金鱼等品种之多,是别的国家不能相比的。选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农作物穗选法的详细记载见于公元前一世

纪西汉后期的《汜胜之书》,书中说:“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 收割下来,成束晒干,收藏好,“顺时种之,则收常倍”。到北魏,《齐民要术》中关于人工选择的记载就更多了,在猪、羊、鸡、蚕和黍、粟、穄、秫等家养动物和栽培作物中,普遍地应用人工选择的方法来选育新品种。宋代还有芽变选择的记载,欧阳修(1007-1072)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潜溪红”这个品种,“本紫花,忽于丛中特出绯者一二朵,明年移在他枝,洛阳谓之转枝红”。这是芽变选择在育种上的具体应用。现在知道,芽变是植物体细胞的突变,是可以遗传的。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牡丹“善种花者,须择种之佳者种之,若事事合法,时时着意,则花必盛茂,间变异品,此则以人力夺天工者也。”这说明花卉也须择种之佳者种之,而且要和合理的栽培措施、精心管理结合起来。在金鱼人工选择方法中,不仅采取汰劣留良的方法,而且采用隔离饲养,从中找出合适的金鱼让它们交配, 来选育为人们所喜好的新品种。《朱砂·鱼谱》(公元 1596 年)中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备。”《金鱼图谱》

(公元 1848 年)中,更进一步记载了创造性的人工选种和育种的方法:“咬子时雄鱼须择佳品,与雌鱼色类大小相称。”就是说,在金鱼雌雄交配的时候要精选种鱼,有意识地进行育种。这样精心选择,隔离培养,选择具有相似变异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可以使符合人们需要或嗜好的 变异积累起来,形成新的品种。可见我国早在达尔文(1809-1882)之前,选育良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达尔文曾经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关于金鱼人工选择的过程和原理,并且说:“中国人曾经运用这些相同的原理于各种植物和果树上。”他在《物种起源》中还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 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现代常用的两种选种方法——混合选择法和单株选择法,在我国古代也是相当突出的。

混合选择法,就是根据育种的目的,每年按照一定的经济目的,从大田或留种地中,选出一定的优良植株,经过复查,去掉不良植株,把全部优良植株混合脱粒、混合贮藏和播种,并且和原品种以及标准品种进行比较。这样经过连续几年的选择,就可以从混杂群中选出性状一致的优良品种。我国劳动人民继西汉创用穗选法以后,到了北魏,混合选择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齐民要术·收种》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方法:“粟、黍、穄、粱、

秫,常岁岁别 收,选好穗色纯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尚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穰草蔽窖。”意思是说:粟等五谷,要年年选种,把好的穗子割下来,悬挂高处,来年春天单独种在特设的留种地里,精心培育,准备作为一年的种子。为了避免和其他种子混杂,要先处理,收藏好,收藏种子的洞口,要用脱粒后的原穰草掩盖。这种和近代混合选择法十分近似的方法,在选种史上比德国选种家仁博于1867 年改良黑麦和小麦使用的混合选择法要早一千三百多年。明代耿荫楼在

《国脉民天》一书中记载的选种方法和现在的混合选择法,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

单株选择法,是用一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或单穗选育新品种的方法。这在我国清代康熙年间(公元 1662 年到 1722 年)就已经相当普遍地应用了。例如,据《康熙几暇格物编》上册记载,康熙年间乌喇劳动人民曾经发现“在树孔中忽生白粟一科”,不同于一般粟子,后用这棵白粟播种,“生生不已, 岁盈亩顷,”终于选育出味既甘美、性复柔和而高产的优良品种。康熙获得这一良种后,又叫人在山庄里进行试验,果然发现这种良种“茎干、叶、穗较他种倍大,熟亦先时,”而且用来制做食品,“洁白如糯米,而细腻香滑殆过之”。这是目前所了解的关于单株选择的比较早的记载。其实单株选择法可能在这之前很早就有了。《康熙几暇格物编》上也说:“想上古之各种嘉谷或先无而后有者,概如此,可补农书所未有也。”

康熙还运用劳动人民创造的单株选择法,选育成功了一种“早熟”、高产、“气香而味腴”的水稻优良品种——“御稻”。《康熙几暇格物编》下册记下了这个选育过程:“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 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由于用单株选择法选育成功的“御稻”生长期短,成熟早,既适于关外无霜期比较短的地区种植,又适于南方一年两熟。因此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 1715 年) 推广到江浙一带,“令民种植”,第一年就在苏州地区获得一年两熟的成功, 第二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和对照田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御稻” 两季亩产共五石二斗,比对照田每亩多收一石三斗。四年以后,每亩两季最高达到六石八九斗,相当于原对照田的一·七倍,增产效果明显。后来推广到安徽、江西等地,都获得好收成。可见“御稻”的单株选择是十分成功的。它比现代选种史上维尔莫林在 1856 年开始的甜菜单株选择要早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