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张骞的三次出使
张骞,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他受汉武帝的派遣,曾经三次出使。第一次是在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从长安出发,到达中亚的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境内的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大夏(阿富汗北部)、大月氏(阿姆河流域和它迤西一带)等国,元朔三年(公元前 126 年)回国,前后历十三年。
第二次是在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从西蜀的犍为(今四川宜宾)出发, 试图经云南、贵州探寻前往身毒(yuándu,今印度)的捷径,但是没有成功。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 年)第三次出使,到达乌孙(今伊犁河、楚河、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一带)、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身毒、安息(在伊朗高原)、于阗(今新疆和田)、扦弥(今新疆于田)等国。张骞以及他的分遣队,先后到了当时中亚、西亚、西南亚的一些国家。
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各国的意义是重大的。在他出使成功以后,经由河西走廊通往中亚的大道更加畅通,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两汉以及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这“丝绸之路”,不断地向中亚、西亚、西南亚各国派遣使节,这些国家的使节也频频来华;商贾更是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不绝地往返于中国和中亚各国之间。这就促进了东西方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张骞出使旅行的地理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他把沿途亲身经过的和传闻中的国家,如:大宛、乌孙、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奄蔡、条支(今伊朗、伊拉克境)等十几个国家的人口、兵力、物产、交通以及这些国家彼此之间的距离,都一一加以详尽的介绍。这是我国古代有关中亚各国经济地理最早的描述。途中,他对自然地理情况也有认真的考察,发现于阗以西的河流都向西流入西海(今咸海),于阗以东的河流都流入蒲昌海(今罗布泊)。对身毒、条支等国的气候也有扼要的描述。张骞说:印度的气候
① 徐霞客生于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公元 1587 年一月五日,以往按万历十四年作 1586 年。
卑湿暑热;条支国靠近地中海,气候炎热,多稻田。这些记载都是正确的。张骞在开阔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丰富中国人民的地理知识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这次出使的地理意义还是值得重视的。他根据第一次出使的时候在大夏看见邛竹杖、蜀布这一件事,作出十分大胆却是颇为合理的推测,认为从四川应该有条经过印度通往阿富汗的捷径。在这个信念驱使下,张骞进行了第二次出使,虽然只到了昆明,但是通过这次旅行,得知在四川南面千里之外有一个叫滇越(今缅甸) 的国家。同时,通
过张骞的考察,进一步了解了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一带地方的情况,这为后来开拓这一带地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