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养地,使地力“常新壮”
用地养地,使地力常新壮,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我们知道,最早恢复地力的办法是所谓弃耕制。后来发展为短期弃闲。到春秋时期,仍有不易之地(连种)、一易之地(休闲一年)、再易之地(休闲二年) 的区别。
据史书记载,战国初期(公元前四世纪)魏国政治家李悝(kuī)(约前 455—前 395)曾经提倡“尽地力”。“尽地力”的主张有倡导垦荒的含义,也有发挥土地潜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内容。“地力”这个农业技术常用的词汇,出现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加深, 并且发展了多种技术措施,维持地力久不衰竭。
公元前一世纪初西汉时期的赵过曾提倡过“代田法”。代田法就是种植行(垄沟)和行间(垄背)每年互换位置的种植办法。它可以使全部土地每年都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取得地力恢复的一定效果。具体办法是把谷种播在垄沟,出来的幼苗得到垄的保护。等到苗长起来,就逐渐把垄背的土堆到沟里,壅培作物的根部,这样作物根部入土比较深,能抗风旱。代田法配合使用便巧的农具,实行精细的田间管理,增产效果明显,每亩要比中等田块增产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汉书·食货志》评价“代田法”是:“用力少而得谷多”。
为适应北方旱塬各种复杂地形,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时期还有“区田” 的创造。开出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种植作物。《泛胜之书》里面讲:“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这是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精耕细作、用地养地、争取高产的办法。我国传统农学的特点是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人力作用,在地力维持方面尤其明显。公元一世纪的东汉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曾经提出:“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在《效力篇》中还说:“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地力好坏,影响收成显著。而地力人助,确是积极改造自然的进取态度。
还应该提到十七世纪明代耿荫楼的《国脉民天》一书中所提倡的“亲田”。“亲田”的特点是限地精耕,着眼于提高地力。办法是把全部耕地分做五个区,每年对其中一个区加以特别的处理,耕、耙耱、上粪都多加几次, 天旱用水浇,对这块田偏爱偏重,分五年把全部耕地轮亲一遍。在古代肥料种类少、耕具比较简单的条件下,“亲田”比一般田收获“定多数倍”。
采取耕、耙、耱、压等耕作措施,精细整地,对改善土壤的水分、空气、温度、养分等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它可以使植物无法吸收的养分转化为可以吸收的养分。公元六世纪北魏的《齐民要术》对土壤耕作技术作了科学的论 述 。 特 别 对 旱 地 耕 地 各 项 作 业 的 密 切 397 配合,许多措施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书中说:“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 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并引农谚说:“湿耕泽锄, 不如归去”,讲要趁土壤水分适宜的时候及时耕,由人们根据“燥湿得所” 的情况具体掌握,强调关键是抓住土壤中的适量水分。《齐民要术》主张秋耕要深,深耕利于容纳水分和熟化土壤;春耕要浅,防止跑墒。耕作要求精细,一般不扰乱土层,最好把秋深耕和压绿肥结合起来,就是所谓“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劳欲再,秋耕掩青者为上”,强调耕后必须耙耱。提出春耕随即耙耱,秋耕后待地皮发干再耢,使地表成为松土层,保墒容易。并且引农谚警告说:“耕而不耢,不如作暴。”意思是讲,如果耕田以后不把土壤耙细,那就是糟踏土壤。
水田耕作技术创造也是很丰富的。公元九世纪唐代陆龟蒙(?—约 881)
《来耜经》所记当时江东水田犁和近世水田犁的部件已经很接近。《陈旉农书》对南方水田耕作,就有早稻收割后耕翻晒垡、施肥、复播豆、麦、蔬菜的记载。山区高地比较冷,冬深耕,放水于田,利用冻融作用,促使土壤酥碎。水田耙在我国应用很早。广东连县曾经发掘了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 年到 313 年)的一座古墓,出土黑色陶质犁田耙田模型一方,模型中间有一条田埂耙耕地分成两块,一块上有一人使牛犁田,另一块上有一人使牛耙田。出土犁、耙、耱图案和模型,说明在公元三四世纪,我国从北方到南方,不论是旱地还是水田,耕作农具都有了相当的进步。
除了使用肥料,我国很早就采用换茬、轮作、复种的办法来培育地力, 把用地养地结合起来。《齐民要术》里面对换茬、轮作、复种技术有精辟的论述。前茬,《齐民要术》中称作“底”,是我国传统农学中的重要术语, 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齐民要术》把不同作物的前茬分为上、中、下三类。对绿肥作物的种植方法、翻压时间、肥效评定、增产效果,都详细作了说明, 说“为春谷田,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谷子换茬为防杂草。麦接黍茬或小豆接麦茬看来是为了使生长期前后衔接。种谷用瓜茬,是因为一般瓜地施肥比较多,有余力可以利用。水稻由于需水量大,地块不能倒换需要连作的时候,采用移栽的办法。稻“即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栽而薅之”。这是用移栽办法解决除稗问题。
仅从《齐民要术》书中列举的几种作物的最适宜的茬口关系,就可以安排出十几种复种轮作方式,如谷子和绿豆、小豆,大豆和麦,等等。把豆科作物和禾谷类作物、深根作物和浅根作物搭配起来,形成合理的复种、轮作制,保证主茬作物,调协不同作物的养分供应,有利于用地养地。
古代农书上曾经有“地久耕则耗”的诺,耕作管理不当,会招致农作物
产量下降和地力衰竭的恶果。但是地力衰竭是否是必然的趋势呢?不是。南宋的《陈旉农书》中说:“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 其力常新壮矣,抑何蔽何衰之有!”这部书中还进一步阐发耕种庄稼是“盗天地之时利”的道理,主张充分利用天时地利,这样,“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月,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这说明了合理使用可以防止地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