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类纤维脱胶技术的演变
葛和麻都属韧皮植物,它们的韧皮是由植物胶质和纤维组成。要利用纤维进行纺织,必须先把胶质除掉一部分,使工艺纤维分离出来才行。这一加工过程叫做“脱胶”。
① 这里所说的“两”是旧制,一斤是十六两。
最早记录我国劳动人民进行葛脱胶和纺织加工的是《诗经·周南·葛覃》里的“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不仅描绘了葛的形态,而且也说明了把葛刈回来用濩(煮)的办法进行脱胶, 最后把得到的葛纤维按粗细不同,加工成絺或綌。对大麻和苎麻的脱胶方法,在《诗经·陈风》里也有记载:“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 可以沤纻”。这说的是大麻和苎麻采用池水沤渍的办法进行脱胶。这是利用池水中天然繁殖的某些细菌能分解麻类韧皮中的胶质,从而起到脱胶作用, 工艺纤维也就被分离出来。这种沤渍脱胶方法直到现在农村中仍在采用。
采用沤渍脱胶,掌握气温很重要。西汉《泛胜之书》中曾指出沤大麻的时间是“夏至后二十日”,这时正值阳历七月中旬,气温比较高,适宜于细菌繁殖,脱胶也就爽利。北魏《齐民要术》中又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对沤麻的水质水量的要求,指出“沤欲清水,生熟合宜,浊水则麻黑”;如果水太少不能浸没麻皮,“则麻脆”;又沤渍不透,麻皮就难以剥下;如果沤得过头,就“太烂则不任”。
苎麻除用沤渍脱胶外,也可以“煮之用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就是用煮的办法。但是用煮的办法给苎麻脱胶,水里必须加入石灰等强碱性的物质。我国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前后,已经知道用蜃灰(烧过的蛤灰,就是生石灰)来练丝绸(给蚕丝脱胶)了,所以一定也知道用石灰汁可以煮苎麻。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苎麻布和麻絮,经分析已经证明,纤维上附有比较多的钙离子,并且绝大多数纤维呈单个分离状态,充分说明我国秦汉时期用石灰进行苎麻脱胶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苎麻除用沤、煮(碱性)脱胶外,在宋元时期又创造了半浸半晒的新方法。加工过程是把用石灰水煮过的麻缕用清水洗净以后,摊在铺在水面的竹帘上,半浸半晒,日晒夜收(《农书》、《士农必用》)。由于半浸半晒, 日光紫外线和水起界面反应放出臭氧,把纤维中的杂质和色素去除,这就起到了漂白的作用。此外,还有用硫黄熏蒸的方法来漂白葛麻织物的(宋《格物粗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