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名达“椭圆求周术”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数学家项名达(1789—1850),在他所著的《象数一原》一书中,概括和推广了三角函数展开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得到了椭圆周长公式:

a 2 − b2

P = 2πa(1− 1

22

e2

12 ·3

22 ·42

e4 − ),

式中e2= ,a、b是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e是离心率,可以表

a 2

示椭圆的扁圆程度。他又得到圆周率倒数公式:

1 1 1 12 ·3

π = 2 (1 − 22 − 22 ·42 − )。

项名达“椭圆求周术” - 图1项名达求椭圆周长的方法,因为他病重, 未能完整地写下来。后来,项名达的朋友按照他的思路为“椭圆求周术”补作了《图解》。根据项名达提出的一些原则和《图解》,我们可以看到,他推导椭圆周长公式采用了折线无限增多以逼近椭圆圆周的方法。项名达指出: 在等分椭圆的大圆圆周的时候,虽然相应椭圆

圆周上的线段大小不等,有所谓“加减差”,但是,对于圆弧析分越多,差

数就越小,椭弦和椭弧逐渐相合。当析分到无限多的时候,椭弦和就是椭圆弧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传统的割圆术,在这里又超越了计算圆弧的范围, 发展到应用于椭圆的情形,从而使对直曲关系转化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项名达关于椭圆求周的计算程序完全符合于椭圆积分的法则。

从明安图和项名达的成就,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中国数学家已经具备了某些微积分思想的萌芽。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未能按照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进展到这一阶段,但是,他们的杰出贡献为顺利接受笛卡儿

(1596—1650)、牛顿、莱布尼兹(1646—1716)等人创立的解析几何、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知识,促使从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