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割圆术

在解决求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类问题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圆周率π。圆周率π可以表示成无限不循环小数

3.1415926535⋯⋯。

近代数学已经证明,圆周率π是一个不能用有限次加减乘除和开各次方等代数运算求出来的数,就是所谓“超越数”。

中国在两汉之前,一般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也就是π=3。很明显,这个数值非常粗糙,用它进行计算会造成很大的误差。随着生产和科学的发展,“周三径一”就越来越不能满足精确计算的要求。因此,人们开始探索比较精确的圆周率。例如,据公元一世纪初制造的律嘉量斛(一种圆柱形标准量器)推算,它所取的圆周率是 3.1547。公元二世纪初,东汉

天文学家张衡在《灵宪》中取用 730 ≈3.1466,又在球体积公式中取用

232

≈3.1622。三国时期吴人王蕃(228—266)在浑仪论说中取 142 ≈

45

3.1556。上述这些圆周率近似值,比起古率“周三径一”,精确度有所提高,

其中圆周率值 10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但是这些数值大多是经验结

果,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魏晋之际的杰出数学家刘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在为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作注的时候,正确地指出,“周三径一”不是圆周率值,实际上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用古法计算圆面积的结果,不是圆面积,而是圆内接正十二边形面积。经过深入研究, 刘徽发现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多边形周长无限逼近圆周长,从而创立割圆术,为计算圆周率和圆面积建立起相当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

刘徽割圆术的主要内容和根据是:

第一,圆内接正六边形每边的长等于半径。

刘徽割圆术 - 图1第二,根据勾股定理,从圆内接正 n 边形每边的长,可以求出圆内接正 2n 边形每边的长。

第三,从圆内接正 n 边形每边的长,可以直接求出圆内接正 2n 边形面积。如右图,四边形OADB 的面积等于半径OD 和正n 边形边长AB 乘积的一半。

第四,圆面积 S 满足不等式

S2n<S<S2n+(S2n-Sn)。

如右图,四边形 OADB 的面积和△OAB 的面积的差等于以 AD 和 DB 为弦的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而 OADB 的面积再加上这样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有一部分超出圆周了。

第五,刘徽指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刘徽注)这就是说,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的时候,它的周长的极限是圆周长,它的面积的极限是圆面积。

刘徽根据割圆术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边数逐渐加倍,相继算出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以至于正九十六边形每边的长,并且求出正一

百九十二边形的面积。 S192=3.14 64

625

。这相当于求得л=3.141024。他

在实际计算中,采用了л=3.14= 157 。不仅这样,刘徽还继续求到圆内

50

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的面积,验证了前面的结果,并且得出更精确的圆周率值

л= 3927 =3.1416。

1250

刘徽的割圆术,为圆周率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在数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得到的结果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很先进的。刘徽的计算方法只用圆内接多边形面积,而无须外切形面积,这比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前 287—前 212)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计算,在程序上要简便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为解决圆周率问题,刘徽所运用的初步的极限概念和直曲转化思想,这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古代,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