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乘开方法

在现代计算数学中求代数方程的数值解的时候,流行着一种极其简便的方法——秦九韶程序,这就是我国宋代的增乘开方法,它是由北宋贾宪首先提出、而由十三世纪上半叶南宋的秦九韶最后完成的。在欧洲,直到 1819 年英国人霍纳才创造了类似的方法,比秦九韶晚五百七十二年,而比贾宪晚了七百多年。

增乘开方法的产生把我国的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贾宪提出的增乘开方法,不是一次运用贾宪三角中的系数 1,2,1;1,

3,3,1;1,4,6,4,1;⋯⋯而是用随乘随加的办法得到和一次运用上述系数同样的结果。如求 x4=N 的正根,先列开方式如下页的(1),商得第一位得数是 x1(称为初商)。以初商乘隅加入下廉,以初商乘下廉加入上廉, 以初商乘上廉加入方,以初商乘方从实中减去,如(2)式。如尽,x1 就是

所求的根。如不尽,再如(3)、(4)、(5)式所表示的那样,以初商乘隅,自下而上,继续随乘随加,并且以次低一层为止,最后得到减根后的方程(5)。用现代的符号写出,(5)式就是

x4+4x1x3+6x12x2+4x13x=N-x14。

不言而喻,(5)式的系数就是贾宪三角的第五层。再对(5)式重复上述的步骤,商得次商 x2,由下而上随乘随加,最后从实中减去,如尽,x1+x2 就是所求的根。如不尽,再重复(3)、(4)、(5)的步骤,求解第二次减根方程,直到求出所需的答数。

显然,这个方法比原来的开方法程序整齐,运算简捷,不仅很容易推广到任意高次幂的开方,也可以推广到求解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事实上, 减根后的方程(5)就是一个不仅含有 X 的最高次幂、也含有其他次幂的方程。杨辉引用的贾宪的著作中就有开四次方的例题。

人们的认识总是由低到高、从一个方面到更多的方面不断向商 x1 x1

实 N N-

x1 · x12=N

-x14

方 0 x1 · x12+0

=x13

上廉 0 x1 · x1+0= x12

N-x14

x1·3x12+x13=4x13 x1·2x1+x12=3x12

下廉 0 x·1+0=x1 x1·1+x1=2x1

(1) (2) (3)

x1 x1

N-x14 N-x14

4x13 4x13

x1·3x+3x12=6x12 6x12

x1·1+2x1=3x1 x1·1+3x1=4x1

1 1

(4) (5)

前发展。贾宪创造增乘开方法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他用增乘开方法解决的只是限于 x2=N,x3=N,x4=N 之类的二项方程,就是纯开方问题。而且到贾宪为止,我国的方程的未知数的系数和实都是正数。据杨辉《田亩比类乘除捷法》和《算法通变本末》的记载,首先突破这些规定的是十二世纪北宋数学家刘益,他在《议古根源》中讨论了分别含有“负方”和“益隅” 就是形如

x2-ax=b 和-x2+ax=b

的两类方程(其中 a>0,b>0),并且创造了“益积术”和“减从术”解决这两类方程。这两种方法都不是增乘开方法,但是其中“减从术”比较接近增乘开方法,可以看作用增乘开方法解决负方、益隅两种类型方程这个认识长河中最初的两环。事实上,《议古根源》中有一个用增乘开方法求益隅四次方程正根的例题,开创了用增乘开方法求任何数字方程正根的先河。一百年后,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把高次方程求正根的增乘开方法发展到了十分完备的程度。

秦九韶以前的数学家认为“实”是已知量,当然是正数,相当于常数项在等式的右端。秦九韶认为“实”最好和未知数放在一起,正负相消,组成开方式,这样可以把增乘开方的随乘随加贯彻到底,因此他规定“实常为负”。这样的开方式相当于方程

f(x)=a0xn+a1xn-1+a2xn-2+⋯⋯+an-1x+an=0,

an<0,a0≠0,

其中系数可正可负,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有的方程高达十次。就是说秦九韶可以求解任何数字方程的正根,他自己称为“正负开方术”;当 a0

≠1 时,秦九韶称为“开连枝某乘方”;而方程的奇次幂系数都是零时,称为“开玲珑某乘方”。开方中减根后的方程的常数项一般越来越大,而接近于零,但有时常数项会由负变正,秦九韶称作“换骨”;有时常数项符号不变,而绝对值增大,叫做“投胎”。开方得到无理根时,秦九韶发挥了刘徽首创的继续开方计算“微数”的思想,用十进小数作无理根的近似值,这在世界数学史上也是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