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徐霞客的地理和地质考察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江苏江阴人。他出生在封建礼义之家,从小就得“博览古今史籍与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萌发了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祖国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他不应科举,不入仕途,倾毕生的精力于瑰丽的大自然之中。从二十二岁起,到五十六岁去世为止,历三十多年的考察,足迹踏遍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十六个省(区)。他以忘我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战胜了旅途上一切严重的困难,几十年如一日,对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加详实的记录,最后写成十卷巨著《徐霞客游记》这部对地学极有价值的宝贵文献,留给后世。

综观游记,似乎可以把徐霞客对地学的贡献归为地貌和水文两个方面。特别是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贡献尤大。从时间上看,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多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进行系统分类的诺曼早二百多年。从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来说,他的业绩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地学史上,也是空前的。在西南地区,他用了三年又十个月的时

间,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详细的考察,对峰林、圆洼地、溶水洞、地下暗流的特征和成因,都作了生动而确切的描述。他所描述的也不限于个别现象的表面和孤立的考察,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的范围了。他一丝不苟地探查了一百多个岩洞,详尽记载了岩洞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高度、深度和宽度,并对石笋、石钟乳的形成作出了符合科学的解释,认为那是由于滴水蒸发后的炭酸钙凝聚而成的。他说:“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他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类比总结,指出了不同区域间的区域特征,也厘订了眢(yuān)井、盘洼等名称。徐霞客是在当时整个世界上的科学的地理学、地质学都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情况下,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卓有成就的研究的,可见他知识的渊博和贡献的重大。

徐霞客在水文方面的贡献也很重要。他经过深入的实地考察,正确地指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上游,这就纠正了一千多年来以岷江为长江上游的传统说法。对流水侵蚀作用,他也有很多科学的观察,“江流击山,山削成壁”, “两旁石崖,水啮成矶”,“山受啮,半剖为削崖”,就是流水对地表的侵蚀的逼真而生动的写照。他在福建考察的时候发现,两条河流的发源地高度大约相等,但是入海的距离却相差很远,那么这两条河流的河床坡度就有明显的差异,流程短的,流速就快。这就是他说的“程愈迫,则流愈急”。这些见解都是符合科学的。

总之,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对流水侵蚀作用的理解是正确的,对西南石

灰岩区域的考察,已经从一般表象的观察进入到更深入一步的研究阶段。虽然他还没有写出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的文章,但是,他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可喜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