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梁桥

木料容易得到,又容易加工,所以古代造桥以木居多。重要的木桥多半位于历代都城和经济、军事要冲的道路上。

木桥简单的是简支木梁桥。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木梁桥是秦代首都咸阳跨渭水的渭桥。汉代称中渭桥。据《三辅黄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 221 年)之后,建都咸阳,引渭水贯都城,横桥南渡。桥共有六十八孔,总长大约五百四十四米,是木梁石柱桥。桥面宽达一九·四米。每一桥墩估计并列十根石柱。很可能石柱是整根的,因为有柱重难于移运的记载。

汉代有包括中渭桥在内的三座渭桥。中渭桥是把秦代的渭桥重建并且移了位置。唐代记载,三桥都是木梁木柱。一直保留到近年西安地区诸水的古桥仍是木梁,只是采用了叠砌石轴成石柱的石轴柱桥。

1971 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发掘出一座东汉墓有“七女为父报仇” 壁画,画上有汉代渭水桥,在桥墩上梁下都有短托木。这也许便是木伸臂梁的雏型。

木伸臂梁桥是借伸臂作用,用短梁造成的长跨桥。最早记录的伸臂梁桥在西北循化(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古什群口。汉代,吐谷(y ù) 浑族人民在这一黄河峡口上造木伸臂梁桥。宋代,段国《沙州记》称:“…… 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 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桥跨总长约三十六米,就是两边单向向河心伸大约十五米。至今甘肃、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仍有不少木伸臂梁桥。

木伸臂梁从单向伸臂发展到平衡双向伸臂,也从山区峡谷走向平原河流,并造成多孔的伸臂木桥,如湖南醴陵渌江桥等。

渌江桥始建于宋理宗宝祐年间(公元 1253 年到 1258 年)。到清代已屡经修缮。桥长约一百六十米,共七墩八孔。跨长不等,最大的约二十二米, 伸臂各六米,中间悬孔长大约十米,桥宽三·八米。

木桥一般都有桥屋。一方面方便行旅避风雨日晒和休憩,另一方面使木料保持干燥,防止腐朽以延长寿命。中国有桥屋的木桥,保存记录竟达五百多年。至今浙江、广西、湖南等仍多“风雨桥”。桥上廊屋富于地方民族色彩,桥亭多到五六重檐,和它旁边的村寨建筑十分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