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绳枪炮的传入和传统火器的更新
我国发明的火药和创制的火器,在公元十四世纪初叶传入欧洲后,欧洲的火器研制者就在十四世纪后期仿制成手持枪和早期射石炮。之后又进行各种改进,在十五世纪后期制成各种火绳枪炮。十六世纪初叶,葡萄牙人东来, 把用火绳点火发射弹丸的枪炮带到了印度、日本和中国。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 1522 年),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反击葡萄牙舰船的挑衅时,缴获了两艘舰船和它们所装备的舰炮。这种舰炮,炮管比较长,安有瞄准装置,炮管后部有一个肩形敞口的装弹室,可以安放子炮,每门舰炮备有四个到九个子炮。子炮的作用相当于后来的定装式炮弹,可事先装填火药,并用火绳点火发射。发射时,先把一个子炮安置在装弹室里,射毕后再换装一个子炮,因而可以轮流发射,大大提高了射速。因为当时我国把葡萄牙人称作佛郎机, 所以也把这种舰炮称作佛郎机。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 1548 年),明军在收复被日本人和葡萄牙人占据的双屿港(今浙江宁波东南海中)时,缴获了欧洲人和日本人制造的火绳枪。这种枪的枪管细长,从枪口装填火药和弹丸,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和药室, 安在弯形的枪托上,枪托上固连一个龙头形扳机,龙口内衔有火绳,扣动扳机时,龙头向下旋转,点着的火绳头落入装药池中,点着火药,把弹丸射出。当时因弯形枪托形似鸟嘴,就把它称作鸟嘴铳、鸟铳或鸟枪。由于火绳枪炮具有比明军使用的火铳装填方便、射速快、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等优点, 所以明代的军器局和兵仗局就在嘉靖年间以缴获的实物作为样品,仿制和改制成多种形式的佛郎机和鸟枪,开了我国仿制外来枪炮的先河。此后,火器研制家赵士桢,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到三十九年(公元 1598 年到 1611 年),除仿制成土耳其式噜密铳外,还研制成挚电铳、三长铳、双叠铳、迅雷铳等多种单管和多管火绳枪,把火绳枪炮的研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在大量制造火绳枪炮的同时,还全面发展了各种传统火器,包括改制明代前期的各种火铳,创制了快枪、多管(多发)铳、虎蹲炮,发展了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的火箭类火器和火球类、喷筒类、火禽火兽火车攻战类等各种燃烧性火器,创制了各种爆炸弹和地雷、水雷。这些火器连同火绳枪炮,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火器的各个门类,形成了中国火器发展史上外来火器和传统火器同时发展、交相辉映的新时期。
佛郎机、鸟枪和各种传统火器的大量研制和使用,使我国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又发生了一次大变革。这种变革,突出地表现在明穆宗隆庆年间(公元 1567 年到 1572 年)戚继光(1528—1587)在蓟镇编练的车营、步营、骑营、辎重营等新型的兵种之中。这些营使用鸟枪、佛郎机、虎蹲炮、火箭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因此,就武器装备的比例和在作战中的作用来说,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火绳枪炮和冷兵器相结合的车炮营、鸟枪营、骑炮营和火器补给营。它们不但可以成为独立的新兵种,而且可以成为协同作战的合成军种。同时,用火绳枪炮和冷兵器相结合的作战方式、军
事教育训练、国防设施也都随着产生。
从明熹宗天启元年(公元 1621 年)起,为抵御后金军的进攻,以大学士徐光启为代表的军事技术家受明朝廷的命令,向澳门葡萄牙殖民当局购买了欧洲使用的早期加农炮,当时我国叫它“红夷炮”。这种火炮构造合理, 具有身管长、威力大、射程远等优点,能轰毁大型城墙,是攻守城战的锐利兵器。天启六年(公元 1626 年)正月,宁前兵备道袁崇焕(1584—1630) 曾在宁远(今辽宁兴城)指挥明军使用红夷炮,打退努尔哈赤(1559—1626) 所部后金军的进攻。之后,明廷委任徐光启、李之藻(1565—1630)等科学家和军事技术家,组织工匠制造红夷炮,把欧洲用泥模铸炮的方法以及以口径的尺寸作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倍数设计火炮各部分的方法引进中国,提高了火炮制造的科学性。
不久,后金军也开始研制和使用“红衣炮”(后金改“夷”为“衣”), 作为攻城掠地的重型火器。入关以后,仍然大量制造和使用,并发展成为清军装备的系列火炮。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 1662 年到 1722 年),为了收复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城和平定“三藩”的需要,曾委任耶稣会传教士比利时人南怀仁先后制造了五百多门各型红衣炮。同时,火器研制家戴梓(约 1649
—1726),也创制了蟠肠鸟枪、子母炮和连珠火铳等枪炮。子母炮炮身长二·一 尺,重三百斤,发射二十到三十斤重的铸铁炮弹,内装“子弹”,发射时, 杀伤威力比较大。连珠火铳是一种连扳连射式燧发枪,铳脊有弹匣,可贮存火药和二十八发弹丸。这铳有两个相连的扳机,扳动第一机时,火药铅丸自动落入筒中,同时第二机也随着转动,把弹丸射出。接着再射第二发。以后依次连扳连射,装填一次可连扳连射二十八发弹丸,大大提高了射速。遗憾的是,这一重大的成果未能获得朝廷的重视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