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平时的测试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测试效率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着重要放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上,具体做法如下:

(一)恢复的心理训练

恢复体力、精力的心理训练,这一点也是人们常常忽视的方面,本人对

高三期中考试临近期间学生睡眠情况和考试后学生测试效率进行了调查,详情见下表:

测试效率睡眠质量

测试效率高者

测试效率低者

难入眠者所占比例

6.5 %

43 %

一夜安眠者所占比例

66.6 %

9.2 %

结果发现,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学生的测试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即睡眠质量高对学生的测试效率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反之就有消极作用。有些学生考试临近时,该休息时不休息,晚上拼命“开夜车”,白天上课无精打采, 恶性循环,在测试中,严重影响了水平的正常发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平时不重视心理训练,养成不良习惯,使恢复心理的调节功能逐渐丧失, 可想而知,这样的学生在高考中怎么可能考出理想成绩。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心理恢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此训练中,关键的一项是使学生学会睡觉。睡觉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恢复精力、体力的方法。

在平时,通过老师监督,严格按照作息时间,保证每天有 8 小时左右的睡眠,其中最好中午有半个小时的午睡,使之养成习惯。

另外,平常的模拟考试中,利用一切空闲进行“小睡”,一般只需 10—

15 分钟,养成习惯后,可缩短为 5 分钟左右。这种“小睡”心理训练,可采取坐式或半卧式,这是一种特殊的恢复心理训练,这种训练采用主动训练方法,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在放松这一活动上,通过自我语言暗示,使整个心理处于放松状态,以达到在短暂时间内恢复身心的目的。当然恢复心理训练活动方式,并不限于“睡觉”,利用其它方式,也能达到部分恢复的目的,只是没有“睡觉”特别是“小睡”效率高。但是在此要指出的是:不是睡眠越多越好,睡眠过多反而会使人感到疲劳、精神不振,对那些好睡懒觉的同学要从另一角度进行恢复心理性训练。

(二)调节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学生临场紧张,这是人的心理状态的本能反应。一般随着考试的进行, 这种紧张程度会逐步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这是一种自然适应过程,通过平时应试,获得更丰富的临场经验,使这种过于紧张情绪持续时间更短、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但是应该指出,不是所有的学生通过适应性考试都能消除紧张情绪,有些学生不论遇到什么考试都紧张,而且控制不住,对于一些重要的考试,产生情绪“过敏”反应,连简单的问题都做不出来或做错。这些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平时一般考试进行训练,而需要进行专门性心理训练,如给这些学生开“小锅灶”,进行心理咨询,找出“病灶”,进行特殊的心理“护理”,例如把他们叫到办公室,经常让他们和成绩好的同学进行抢答比试,或者上课让他们多回答问题,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让他们学会控制紧张情绪,也可以找一些成绩不如他们的同学一起面试,降低其紧张情绪, 让他们调动情绪,形成一种心理能力,以保证情绪的稳定。这就是所谓的模拟心理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自控情绪的本领。

(三)动机训练

动机是学生进行应试的内部心理力量,动机是信心的源泉。有强烈的动机,就会使考生信心百倍,勇于克服一切困难,调动自身的潜力争取胜利。

动机是否强烈,主要表现在信心的大小,它会直接影响应试成绩。因此必须在平常学习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有利的客观条件。可向那些动机不强的学生分析高考形势,如录取比例增多,分析他们自身的潜力;学生成绩不太好的,帮助他们找出自身的闪光点,多加鼓励,提高应试信心,通过谈话开导学生,当然谈话者要具有权威性,论据充足,并符合实际,才能起到鼓励作用。鼓起信心,还可通过对从前取得的“战绩”进行回忆的方法来训,如有一位学生,过去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曾在班级上数一、数二,然而因偶然原因,在某次考试中考的成绩很差,造成了心理负担,在一段时间内,她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一时失去了信心,经老师多次说服也未能改变她的动机状态,但是通过应试“战绩”回忆的心理训练之后却成功地解决了信心不足的问题。这种内心自我回忆鼓励的训练方法,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内在实力,重新唤起信心,因为它有可靠的基础,能够发挥外界力量所不能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