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前,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分析被批评对象的心理

进行谈话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越轨行为。但大凡是越轨行为的学生不但不能自觉认清其行为“病症”,相反,还能找出种种冠冕之词为自己开脱。他们的心理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 自我宽容型——即越轨者挖空心思对自己的行为作种种“合理”的解释,自我谅解。诸如:迟到了,他会说:“闹钟失灵,我睡过头了”;缺课了,他会说:“我陪同学去医院”等等。

  2. 互相攀比型——即越轨者把自己与其他有类似行为而未被批评的学生牵扯在一起,表明他们的行为是等值的,批评“我”同样也要批评“他”。诸如抄作业,他会说:“班上抄作业的人多着呢,又不是我一个,老师你为什么不批评他们?要一视同仁。”

  3. 放任自流型——越轨者对自己的行为抱无所谓态度,“破罐子破摔”, 你说他不对,他会顺其自流地说:“我就不对,行了吧?”

  4. 反守为攻型——即越轨者把矛头指向批评的教师,故意找岔子,声言教师态度的粗暴、言语不当等。

从以上现象来看,如果教育者不能较充分地把握被批评对象的心理而直接进行严厉的指责和训斥,教育者咄咄逼人,被教育者迎头相撞,这样势必会造成教育的“冷场”和“僵局”,结果往往会把教育者逼上“绝路”。反之,如果教育者能透彻地了解被批评对象越轨行为的全过程,那么谈话也就会有的放矢,被教育者也就也悦诚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