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踊跃外调粮食,周恩来好言相劝: “不要报 31 亿斤,报 30 亿斤就行了”

建国以来,一直是粮食外调大省、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省,从1953 年到 1960 年的 8 年时间里,总共外调粮食 283 亿斤,平均每年外调 35

亿斤,其中 1958 年、1959 年平均每年外调高达 42 亿斤。由于四川省 1958 年抽调数百万劳动力“大炼钢铁”,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又由于过多地调出粮食,因此到 1961 年初出现了粮食紧张的局面。

在这以前,对于四川照顾大局、大力支援兄弟省市的无私举动,深深感动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国务院领导人和受惠省市的领导人,他们常常称赞说:“这是共产主义风格。”

在全国粮食开始紧张的 1960 年夏,四川省委领导人在北戴河会议上踊跃

地上报调出粮食 31 亿斤。这个数字,占了当时全国各地上报粮食调出总数的

1/6。对此,周恩来好言相劝说:“不要报 31 亿斤,报 30 亿斤就行了。” 当四川省也发生粮荒的消息传出后,周恩来立即发出指令:四川省停止

外调粮食。

随后,周恩来特地派童小鹏赶往四川南充市火花公社蹲点调查,全面了解情况,寻找解决困难、渡过难关的有效办法。

1962 年初,四川省粮荒更加严重。周恩来心情十分沉重,在同主管财贸工作的李先念副总理、陈国栋和杨少桥等计算研究后,他当即作出了立即向四川省调拨 2.5 亿斤粮食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四川省粮食供应极度

紧张的状况。这年 2 月 7 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检讨说:“这几年把四川这样一个出商品粮最多的省调亏了,这是只顾眼前、影响长远的错误,我们是要负责的。”

由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同舟共济,到1962 年国家终于渡过了粮食困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