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再平风波,在会议“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4 月 20 日,亚非会议转入实质性讨论,由各国代表团团长组成的政治委

员会,同已经于 19 日开会的经济委员会和文化委员会分头举行秘密会议。政

治委员会讨论以下 3 项议程:人权和自决问题、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和平和合作问题。经济和文化两个委员会讨论的关于经济合作问题和文化合作问题的结果也将由政治委员会批准。这样,政治委员会是 3 个小组委员会中最重要、最有决定权的委员会。

但是,在会议进入实质性讨论后,一只无形的黑手要把会议拖向相反的方向。从 20 日傍晚开始,会议再次掀起波澜。有的代表节外生枝,把共产主义称之为“新式殖民主义”。当有的代表提出提案要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亚非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时,有的代表则以种种理由表示反对,并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提案,要求所谓“谴责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包括凭借武力、渗透和颠覆活动的国际学说”。

两种意见争论激烈,会场气氛异常紧张。许多代表目睹这一僵局,认为会议再也达不成什么协议了。

这时,在万隆的一些自封的美国“观察家”幸灾乐祸地声称:会议有“破裂的倾向”。

4 月 23 日上午,周恩来在政治委员会上再次发表了后来被某些代表称作“亚非会议上最重要的讲话”。他说:“目前世界的形势的确是紧张的,但是和平并没有绝望”。与会 29 个亚非国家都是“一致呼吁和平”的。这就“证明和平愿望是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和人民支持的,也证明战争是可以推迟甚至制止的”。既然谈和平和合作,亚非国家就应该首先“撇开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国家制度”等问题,在亚非地区“进行国际合作,求得集体和平”。中国“不赞成在世界上造成对立的军事集团,增加战争的危机”。

周恩来又说:“我们首先应该确定一些原则,让我们大家来遵守,不进行扩张,也不去颠覆别的国家。”现在,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一天天多起来”,但是考虑到“在座的有些代表说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 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名词,而不要在这一点上发生误会”。“在联合国宪章的前言中有‘和平相处’的名同,这是我们应该能够同意的”。至于“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的共同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和平”。

周恩来的这几句话,无疑成为消除障碍的最关键的几句话。

接下来,周恩来提出了中国代表团起草的议案。这个议案将连日来各国代表发言中能为大家所同意的共同点,归纳成七项原则:(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采取侵略行为和威胁;(3)互不干涉和干预内政;

(4)承认种族平等;(5)承认一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6)尊重一切国家的人民有自由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权利;(7)互不损害。同时,他采纳日本代表团的建议,将议案定名为《和平宣言》。

周恩来的发言持续了 1 个半小时。他的发言吸引了会场内的每一个人, 结束了在“和平共处”问题上的争论,为会议达成一致通过的最终协议扫清了道路。发言完毕,在他的四周已经围上了一大群人,纷纷同他握手并致祝贺。

各国代表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制定并通过了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的关于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并且写进《亚非会议联合公报》中,成为《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的基本内容。

会上,尼赫鲁总理发言说,中国总理今天的发言应该受到最大的重视, 他的话是权威的。有人为此感慨地称许道:周恩来“那准确选择时机的外交才能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会议“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

40 年来,这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友好合作和团结反殖、反霸的伟大事业,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