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后来力排众议,不在政府里给邓颖超安排职务。民主人 士纷纷称赞道:“周恩来总理不愧为‘周’总理啊!”

由于周恩来深谋远虑,费尽心机,所以在他综合平衡下,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社会贤达、无党派民主人士头面人物,差不多都被安排进了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

在这前后,不少党内外知名人士都众口一词地提出,应该在政府里给邓颖超安排一个职务,以做到人尽其才,使她在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具有深邃眼光、独到见解的周恩来力排众议,坚持不予安排。

对此,当时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据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南昌起义卫戍司令彭干臣烈士的儿子彭伟光,1995 年在他撰写的《西花厅见闻》一文中披露。

我母亲认为,邓大姐除了是总理的一个贤内助外,还应该是政府里的一个部长。所以我母亲问总理:“为什么不让邓大姐到政府里担任一项职务呢?”当时总理很严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这个老太太倒想得挺多的呀!这个问题不是你第一次提出的,过去已经有人提过,建国初期,党内外人士都这么提过,甚至还有人劝过我,但是我不能这样做。” “我是政府总理,如果邓颖超是政府的一个部长,那么我这个总理和她那个部长就分不清了;人家会把她那个部长说的话,把她做的事当成是我支持的⋯⋯”总理斩钉截铁地说: 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那时,听了总理的话,我的母亲和我认为总理过于认真了。以后党和国家历史的演进,证实了总理的做法是非常英明的。

10 月 19 日下午,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政务院副总理及其下属委、部、会、院、署、行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在这项任命中,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4 个副总理中,民主人士 2 人(郭沫若、黄炎培);21 名政务院领导成员中,民主人士 11 人;政务院下属 34 个机构的 109 个正副职位中,民主人士占了 49

个,其中 15 个正职(郭沫若担任了两个正职)。他们是: 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科学院院长 郭沫若

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 谭平山轻工业部部长 黄炎培

邮电部部长 朱学范交通部部长 章伯钧农业部部长 李书城林垦部部长 梁 希 水利部部长 傅作义文化部部长 沈雁冰教育部部长 马叙伦卫生部部长 李德全司法部部长 史良

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何香凝出版总署署长 胡愈之

对以上安排,许多民主人士非常感动,纷纷称赞道:“周总理不愧为‘周’

(指考虑问题周到、完备)总理啊!”

不久,陈毅也对薄一波说:“周总理平衡这个班子的功绩是,既照顾到解放区的各个方面,也照顾到延安;既照顾到各党各派,也还要照顾到被安排人的资历、职业和他的能力。”

40 年后,民主建国会中央副主席孙晓村在《我所经历的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一文中,仍然感慨道: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结束后,“我回到上海. 朋友们都讲共产党的确伟大,打下了江山,但不统统用自己的人。担任领导职务的共产党、党外人士都是在社会上经过几十年考验的中华民族的精英”。“当时民主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中担任部长以上职务占全体成员的 1/3 强, 他们德高望重,深受人民信任。至今想起这些事情,我深感这样的人事安排, 充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用人唯贤的楷模。”新中国首届“内阁”

——政务院的人事安排就绪后,1949 年 10 月 21 日,周恩来召集第一次政务

(扩大)会议,宣告政务院成立,政务院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以及下属34 个机构的负责人正式就职。

会上,周恩来作了题为《关于政务院的成立和政府机关的组织与干部问题》的报告。他说:“政务院是首脑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之下,进行国家事务工作。”他强调,政务院既己成立,各部门就应该有一个组织法。现在由政务院先规定原则,再由各部门自己拟定工作条例、组织条例,以便依法办事。政务院成立后,周恩来担负起处理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根据政务院第一次会议的精神,他首先抓了《政务院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等条例的制订,使新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迅速走上正轨,适应了“恢复生产,建设新中国”的需要。在政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新中国经过 3 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并顺利地开始了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周恩来领导政府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卓越智慧和非凡才华,得到全国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以后,从 1954 年 9 月起,在第一至第四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连续 4 次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到 1976 年 1 月逝世,

他在共和国总理的岗位上任职长达 2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