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回国后继续关注和直接过问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的会谈,并参与最后审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回国后,周恩来继续关注和直接过问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的会谈进程。每当李富春在谈判中遇到重大问题打电报向国内请示时,周恩来总是及时审阅这些电报,并在与其他中央领导人研究商定后,及时给予明确指示和答复。 1953 年 3 月 5 日,对苏联革命与建设事业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做出不可
磨灭的历史性贡献的一代伟人斯大林逝世。他的逝世,震动了苏联,震动了社会主义阵营以至整个世界。
-
月 8
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党和政府抵达莫斯科参加斯大林葬礼。在莫斯科期间,他利用工作间隙,听取了李富春、叶季壮、宋劭文关于中苏商谈“一五”计划轮廓(草案)的情况汇报,井作了详细记录。回国后,他将李富春等的汇报和李富春关于五年计划的建议等 4 个文件整理后,分送有关领导人征求意见。
-
月 8 日,周恩来约见奉命回国汇报中苏会谈最新进展情况的宋劭文,
详细询问了苏联政府对中国“一五”计划的意见。
周恩来颇为不解地问道:“去苏联谈判为什么拖了这么长的时间?” 宋劭文回答说:“这是因为苏联方面对计划的平衡工作要求很高,对我
国地质资料、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询问得很详细,而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不足,使项目选址、施工设计、投备分交、技术人员的培训等计划内容的落实,花费了不少时间”。
听了宋肋文的解释,周恩来明白了原由,赞同他说:“是啊!确定 100 多个援助项目,并要守约按期交付使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使周恩来对整体情况有更清楚的了解,宋劭文还将中国代表团绘制
的七八张中国“一五”计划受援项目进度曲线图交给周恩来。从曲线图上, 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受援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投资规模、开工日期、施工进度、交付日期、生产能力等情况。周恩来饶有兴味地仔细审看了这些曲线图,感到很满意。
4 月 30 日,周恩来起草复李富春电:
我们同意你在来电①和来信中所提的各项意见。请你即向米高扬同志表示:毛泽东同志及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完全同意苏联政府提出的《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协定》、《协定的议定书》、《协定的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附件》、《议定书附件》及《两个清单的附注》等 8 个文件,并完全满意和感谢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给予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这样巨大和长期的援助。中国党和中国政府愿尽一切力量完成这些文件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并即委托李富春同志为全权代表签订这些文件。
1953 年 5 月 15 日,李富春根据中共中央的授权,同米高扬分别代表两
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根据这个《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 个工业企业项目,加上 1950 年签约援助中国的 50 个,总共 141 个项目。
1954 年 10 月,苏联政府再次应中国政府的请求,又追加 15 个项目。这样,
“一五”期间,苏联援助中国总共 156 个重点项目。以后,简称为被中国人
民所熟知的 156 项。
自此,历时 8 个多月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援助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会谈,获得圆满成功。
无论是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刘少奇,还是政府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云等,对这次会谈所获得的成就,都充满了欣慰和喜悦之情。
这以后,在周恩来直接指导下,在陈云、李富春等编制五年计划纲要 8 人小组的具体领导和苏联政府的帮助下,国家计委继续进行着“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并在 1954 年 9 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至此,“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进入尾期。
1954 年 11 月,周恩来和毛泽东、刘少奇、李富春等来到虽是初冬时节但却温暖如春的广州。在这里,他们审核修改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同时,中共中央通知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初稿)》。
1955 年 3 月 31 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原则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
(初稿)》。
-
月 27 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入大常委会第 17
次会议上,对将要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作了说明。
-
月 6
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精心绘制的第一幅建设蓝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
人小组于 1954 年 2 月 12 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
11 月 9 日,周恩来签发国务院命令,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随令下达,指示各地“遵照执行,并须导群众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克服困难,为胜利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① 指丰富春 25 日的来电。
由于“一五”计划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 合理规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和速度的基础上的,因此,到 1957 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五”时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些成就,为我们年轻的共和国的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却是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用事实证明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所宣传的“中国一五计划一定要失败”的谎言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