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总理的关怀下老舍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发挥

1949 年 7 月 6 日,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即将成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召开。全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又重新聚到一起。这是一次隆重的大会师。周恩来在会上深情地说:现在就差老舍先生一个人了, 无论如何要请他回国。

这时,老舍先生在哪里呢,他听到朋友们的亲切呼唤了吗?

原来,抗日战争结束后,他与著名戏剧家曹禺接受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了。一年之后留学期满,但是这时,中国内战爆发,老舍被迫滞留大洋彼岸。在这段时间内,他积极向世界介绍和展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通过文学使世人正确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虽然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去做,但是,老舍依然感到极度的痛苦。他孤单、寂寞、苦闷;他想念妻子,想念儿子,想念朋友,想念祖国。这种情绪整整困扰了他三年。

在这三年中,周恩来日日夜夜在为实现国内和平而奔走,为打垮国民党反动派而运筹帷幄。不过,他心中一直没有忘记者舍这位为抗战出过大力的人。当战争结束,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他向老舍发出了第一声呼唤。

1949 年 10 月,在纽约的老舍收到一封由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阳翰笙、曹禺、田汉、冯雪峰等三十多位老朋友联名签署的邀请他回国的信。这封信是周恩来授意并委托司徒慧敏带给他的。那天,恰巧老舍不在家,司徒慧敏悄悄地将信塞进了他家的门缝。

当时,老舍由于坐骨神经痛,刚动完一次大手术,抽了脊髓,非常痛苦。但是,他不顾疾病未愈,甚至会使病情恶化的后果,偷偷托人买票,并立即赶往旧金山乘船经香港回到祖国。

老舍归国的心是急迫的,老舍想见到周恩来的心也是急迫的。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老舍不顾疾病缠身,旅途劳顿,在阳翰笙陪同下见到了周恩来,老朋友重逢心情格外激动,两人畅谈许久。

周恩来的召唤使老舍的生活道路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此,在新中国的怀抱中,老舍开始了新的起步。虽然他一直没有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他的心始终是和党连在一起的。

解放以后,老舍一直埋头写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他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在老舍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受到周恩来的关怀,他鼓励老舍多写自己熟悉的事物,从创作计划到创作内容都给予具体的指导。每当老舍的一部新剧上演不久,常常可以听到他对人民艺术剧院的同志说:“总理又给我出新题目了。”这之后,又会有一部新的戏剧出台。可以说,老舍的每一部新剧的诞生部渗透了周恩来的心血。

《龙须沟》是使老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的优秀剧本。这部戏写成后,“人艺”开始有顾虑,因为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怕排演这部戏脱离形势的需要,另外,从话剧舞台看,由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刚刚上演苏联

名剧《保尔·柯察金》,引起观众很大的兴趣,一时演外国戏成了一种时髦。这件事反映到周恩来那里后,他帮助剧院正确分析了这个问题。周恩来认为,

《龙须沟》是一部成功的剧本,它真实地反映了新旧社会人与物的变化,可以帮助广大群众认识新中国,了解新中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龙须沟》演出后,正如周恩来所分析的,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一时风靡话剧舞台,后来的历史也证明,这部戏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这部戏,周恩来还推荐给毛泽东看,成为不喜欢看话剧的毛泽东进城后看的第一部话剧。

周恩来无论多么忙,都要亲自观看老舍的新剧,从剧本到演出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茶馆》也是周恩来喜欢的一出戏,排演时,不同意见也很多, 其中主要的批评意见是:“缺少正面形象”,“灰色”、“怀旧”等等,又是周恩来站出来为老舍说话,高度赞扬《茶馆》是一出非常好的话剧。当然, 他也毫无隐海地谈出自己的意见。周恩来曾说:如果让我写《茶馆》,我不会象老舍那样选择所描写的几个历史时期。周恩来认为,老舍选择的不够典型,典型的应该是“五四”、大革命、抗日和解放战争。谈完意见后,他连忙声明:“我这些意见,你们千万不要忙着对老舍同志讲,要讲,还是我自己去讲,我怕你们去传达,讲不清楚”。他对老舍始终抱着这样一种负责的态度。

对老舍写作中的困难,周恩来总是及时给以帮助,比如《春华秋实》这部剧中的主人公无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是老舍不熟悉的人物,因此在写作中感觉难度很大,周恩来就帮助他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进行分析,找出问题, 常常讨论至深夜。

对老舍提出的意见,周恩来总是认真听取,并尽力去解决。在一次人代会上,老舍的发言中谈到,平时会议大多,成了灾,挤了他的写作时间,请求免去他的各项社会兼职,以便多写几个剧本。周恩来非常重视这些意见, 并且非常理解老舍的心情,后来在政协的一次会上,周恩来特别讲到这件事。他说:“老舍同志有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了我一军,要求给他安排些时间搞业务。对这部分同志要加以照顾,不要弄得太紧张。”

周恩来是多么善解人意啊!正是周恩来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使老舍深受感动,并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全国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前, 老舍在创作上硕果累累,共发表剧本 24 部,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胡絜青在纪念周恩来的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 “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历史上流传过许多大政治家和作家、艺术

家文朋友的动人故事,而这种亲密关系对当时文艺的繁荣又都有过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在文化特别发达的时期和地方,这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我觉得, 周总理无疑是这光荣传统的最优秀的继承人。作为一个现代人,周总理的现代意识非常发达,他把平等相待看得很重。他力图把这两个重要性——密切交往和平等相待——融合在一起,塑造一种最理想的新型关系。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热爱文艺事业,自己有很深的文艺修养,多才多艺,他非常关注文艺事业,把很多时间花在文艺事业上。他连报自己的岁数都爱这么说: ‘我和老舍、郑振锋、王统照同庚’。他和文艺工作者之间不光有工作关系, 还有在工作关系之外的亲密的平等的个人之间的朋友关系。文艺界一致认为:这种关系的建立对文艺事业的发展好处极大,有着意想不到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