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宝岛行

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元勋作出战略决策:“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

1960 年 2 月 9 日,周恩来在视察了位于祖国第二大岛——海南岛的海军榆林军港后,又乘坐小面包车,马不停蹄沿东海岸北行,途经万宁、嘉积、文昌,在海口稍事停留后直奔海南岛的儋县。这是个什么地方?儋县,原为汉朝元丰元年(公元 110 年)所设儋耳古郡所在地。800 多年(公元 1097 年) 前,已进垂暮之年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被朝廷一贬再贬,从广东惠州启程,同幼子苏过踏上这块瘴疠遍地、荒无人烟的土地。面对这般荒凉情景, 苏东坡禁不住仰天长叹:“(儋耳)饮食百物艰难!”1951 年,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面对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的禁运,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深受封锁禁运之苦,又没有种植橡胶地理条件的苏联,尤其感到缺少橡胶的艰难。斯大林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橡胶是植物排泄出来的液体金子,它对发展各项现代工业,尤其是对军事工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中共中央决策的指导下,1951 年 8 月 31 日,周恩来主持政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务院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文件确定由陈云主持这项工作,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兼任局长,具体组织大面积植胶工作。 1952 年 3 月,政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命令,组建了为创建新中国橡胶事

业而奋斗的林业工程第 1 师、第 2 师和 1 个独立团。在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

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林业工程第 1 师 1 个排的武装战士,会同几百名农民和几十名马来亚归侨,作为先锋,来到这荒山野岭安营扎寨,以植胶为业的西联农场从此诞生了。

1952 年 8 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他同斯大林会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争取苏联提供资金,帮助中国种植和生产橡胶。从两国的共同利益出发,斯大林十分乐意地接受了周恩来的请求,说:“你们的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和发展橡胶生产两件事上,也是援助苏联。”9 月 15 日,中苏双方签订了《关于橡胶技术合作协定》。

为了尽快落实中苏两国所签订的协定,1952 年 12 月 17 日,周恩来审改并批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华南植胶垦殖工作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大力增产种子,扩大植胶面积,力争早割胶、多产胶”。同时,《决定》强调:“应十分重视先种优良种苗,应选择植胶条件较好的地区尽先垦殖。”“1953 年应将育苗重点放在海南,并应积极兴修水利,营造防风林, 种植间作物,创造胶树适生环境,加强定植苗木的经营管理和干部培养训练工作。”

这时,在苏联贷款和机械设备的有力支持下,以林业工程第 1 师、第 2 师和独立团官兵为骨干组成的垦荒大军,向这个热带荒原挺进。他们住茅棚, 睡竹床,战台风,抗暴雨,同毒蛇猛兽拼搏,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暑往寒来,在这片广麦的土地上几十个植胶农场相继诞生了。他们艰苦奋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次打破世界植胶权威所谓橡胶只能在赤道以南 10° 到赤道以北 15°之间的热带地区生长的断言,在北纬 18°至 20°的热带北

缘建起了一个又一个、一望无际的橡胶园。

这以后,周恩来又同有关部门负责人三番五次地研究在海南岛发展橡胶事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