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周恩来依据和平睦邻政策和对中缅边界问题调研的结果,向缅甸提出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性建议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封建大国,它的四至边界从来不那么明确。

那时候,作为大国的中国,总想把周围弱小的国家臣服过来。然而,这种政策遭到了一些国家的抵抗,由于相互之间你争我夺,战事连绵,使边界呈现“出出入入,犬牙交错,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状况。这种奇特的状况,直到帝国主义侵入东方后才有所改变。

为达到对亚洲国家分而治之的目的,帝国主义强迫中国同他所殖民的国家划界,并签定了一些对中国很不平等的边界条约。

中缅边界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缅甸同中国西南边睡的云南省接壤,婉蜒曲折的边界线呈南北走向,有2700 多千米长。放眼望去,绿色的枝叶覆盖着崇山峻岭,非常壮美。近处, 湍急的怒江、澜沧江、大金沙江等流入缅甸,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它们的支流网状般布满两国交界处。边界两边常常可以看到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边民,以他们祖辈开始的世世代代的交往,奠定了两国之间深厚的感情。

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的大部分已经划定,只有 3 段存在着未决的问题。

第一段是南段,即作假山区的一段。这里一直居住着勤劳的伍族人,他们长期过着部落生活。1885 年,英国占领缅甸后,也占领了这个地方,但是英国军队没有到达这个地方,那时候,中国曾经到达这个地区的两个地方, 一个叫班洪部落,一个叫班老部落。在班老那个地方还有一点银矿,中国政府曾动员民工去开过矿。m94 年和 m97 年中英两国先后签定的两个关于中缅边界的条约中,对于这一段边界都曾经有明文规定,但是,由于有关的条文自相矛盾,这一段边界长期没有划定。为了造成既成事实,J934 年初,英国

派军队进攻班洪和班老部落所辖的地区,但是没有得逞,他们遭到当地佤族人民的英勇抗击。1941 年,英国乘当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面临的危机情况,以封闭滇缅公路作为压力,强迫中国政府用换文的方式在作伍区划定了一条对英国片面有利的边界线,这条线包含着中国人民的屈辱。被称作“1941 年线”。由于不久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因此,双方在这条线上并没有树立桩界。

第二段是南畹河和瑞丽江汇合处的勐卯三角地,人们又称它为南畹三角地。这片面积约 250 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过去英国在条约

中也明文承认了这一点。但是,在 1894 年中英两国签定第一个中缅边界条约前,英国不经中国同意,强行通过这个地区兴修了一条从八莫到南坎的公路。到 1897 年中英两国再次签订有关中缅边界条约的时候,英国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对中国这块领土的管辖权。缅甸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对这个地区的“永租”关系。

第三段是北段,即尖高山以北的一段。这一段边界过去始终没有划定, 英国曾经在这个地区不断制造纠纷,借机扩大它的殖民领域。最严重的是1911 年,英国武装侵占片马。“片马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其强烈的民族义愤,中国大地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议运动。在这种情况下,1911 年 4 月10 日,英国政府也不得不在给中国政府的照会中正式承认片马、岗房、古浪三处各寨是属于中国的。然而,事实上,英国却毫无道理的继续侵占着这个地方。

对中缅边界的现状,缅甸政府却不是这么认识的。在他们看来,只有北段存在未定界问题,而南段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与中国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距离。

究竟怎样缩短两国在认识上的差距呢?

有着丰富谈判经验和对缅甸人民充满友好诚意的周恩来提出,可以暂时避开具体问题,从确立原则谈起。

为了寻找一条公平合理地解决中缅边界的途径,周恩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从 1956 年下半年开始,周恩来对中缅边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在那些日子里,西花厅的灯光常常是笑迎启明星。

在周恩来整洁而明亮的办公室内,桌子上、地板上,到处是翻开的书籍和各式地图。后来,毛泽东告诉吴努:“周总理读了几本书,我们把过去的文件和书都研究了又研究,也把地方干部调到北京研究了一下,又派了一个将军去查了一下,又和法律专家研究了一下,于是才定出一个方案,一个包括南线和北线的统一方案。”

这年秋天,吴努到达北京。10 月的北京,秋高气爽;

10 月的中南海更是景色宜人。

10 月 25 日下午,吴努乘坐的汽车驶进中南海,在西花厅的台阶前停下。周恩来笑容满面地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从周恩来那双依旧炯炯有神的眼睛中,吴努仿佛看到了他付出的辛劳。参加这次会见的还有陈毅副总理、章汉夫副部长、章文晋司长、姚仲明大使以及缅甸朋友吴敏登、吴拉茂大使等。

会谈的主题十分明确——中缅边界问题。

周恩来直入主题,说:“这个问题本身并不严重,因为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中缅两国是倡导五项原则的国家,应该根据这些原则来解决这个问题。”短短的两句话,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周恩来高兴地告诉吴努,已经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中国政府愿意把中国军队撤出 1941 年线以西地区。缅甸政府也保证缅军不进入

中国军队曾经驻扎的地区。中国政府仍可以对 1941 年线表示自己的意见,但

是这并不等于说缅甸政府取消了对 1941 年线的要求。同时,在北段,缅甸政

府为了友好起见,也同意把军队撤出片马、岗房、古浪 3 个地方,中国政府也保证中国军队将不进入这些地区,以待最后的划界。中国政府认为,这可以作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一个公正的途径。”

谈话中,周恩来进一步向吴努提出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几个原则,形成了一揽子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

周恩来在建议中除了重申上述处理南、北段的原则意见外,对勐卯三角地的问题,提出:“中国人民认为,这块土地最好由中国收回。但是,因为缅甸有公路通过,我们愿意提出这个问题来商量,究竟应该如何收回。”他强调:“以上三点联系起来解决,才能改变我在前边所说的情况,这个方式比较好,缅甸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也照顾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便于我们进行解释。”

周恩来入情入理的一番话,深深感攻了吴努。他体会到,中国人民确实是缅甸人民的朋友,周恩来对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是充满诚意的。

吴努这次北京之行是同周恩来谈话最多,谈的问题也最多的一次。当时, 中缅之间一个较大的分歧是怎样认识 1941 年线的问题,这条线是缅甸从英国手中继承下来的,他们坚持认为以这条线划界是符合国际法的;但是,这条线又是英国在中国抗战处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强迫中国政府接受的,中国人民不愿意接受这条线也是在情理中的。

周恩来认为这两方面的情况都要照顾到,偏到任何一方都会伤害人民的感情。因此,他在第二次会谈中对吴努说:“不按 1941 年线定下来,缅甸就没有其他办法,这种困难,我们是了解的,所以我们并不要求修改这条线, 也不反对缅甸坚持这条线的立场。我们的要求只是缅甸军队不忙进去,等到这条线最后确定和要下桩时为止。”他还说:“如果你们在解释的时候,一方面说这段边界应该是 1941 年线,另一方面也承认 1941 年线是英国乘中国之危强加于中国,现在既已成为事实,就应该维持下来,那么你们既向人民作了交代,又向中国表示了友好。”

这的确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照顾双方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建议”。用吴努的话来评价:“中国的建议是公平的”。这个建议被写入 1956 年 11 月 5 日中国政府的备忘录中。

经过这次接触,中缅两国在原则上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友好气氛中,周恩来表示:“愿与缅甸的边界问题解决得好做为典范”。很明显,这个时候, 周恩来对中缅边界问题的思考,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而是希望通过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来推动我们同整个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使中国获得一个广泛的和平建设的良好环境。

会谈结束后,周恩来和吴努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郑重宣布:中缅两国取得谅解,从 1956 年 11 月底到 1956 年年底,中国军队撤出 1941 年线以西地区,缅甸军队撤出片马、岗房、古浪。1956 年年底以前,中缅两国政府分

别完成撤军工作,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打开了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