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勇挑重担,部署和坚持不懈地领导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全部工作

1961 年 1 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井把它写入全会公报中。这样,标志着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

从此以后,周恩来和陈云等国务院领导人勇敢地挑起了领导国民经济调整的重担。他既抓方针政策的制定,大力宣传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的重要意义, 同时又抓精减职工、压缩城市人口、消灭财政赤字,调整农村政策,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减少粮食供应与增加粮食生产、煤炭产运销等各项工作。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会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协助周恩来、陈云等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的 10 人小组。成员是:副总理兼经委主任薄一波、建委副主任谷牧、冶金部部长王鹤寿、煤炭部部长张霖之、一机部部长赵尔陆、化工部部长彭涛、农机部部长陈正人、经委副主任孙志远、铁道部代部长吕正操和水电部副部长刘澜波。

1961 年 3 月 20 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恩来忧心忡忡地说:现

在,“全国粮食库存不到 100 亿斤,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目前的问题, 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农村到底能供应城市多少商品粮、劳动力和工业原料,解决多大的市场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城市能搞多大的工业”。

从这一认识出发,周恩来提出了要坚决压缩城市人口、加强农业战线的主张。他指出:“城市人口太多,对供应工作压力很大,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不利。”“我们现在的工业水平,根本不需要这样多的城市人口”。因此, “在不妨碍生产,而且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前提下,要压缩一批城市人口回乡”。“我们希望从今年麦收开始,到明年,争取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 压缩 1 千万以上的人口回乡。”

4 月初,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作《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当前任务的报告》,对八字方针的含义作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他说:调整,就是调整我们各部门已经变化了的相互关系;巩固,就是要把现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充实,就是现在我们的各种生产事业中有很多缺门、薄弱环节,要把它配套成龙,填平补齐,充实起来;提高,包括提高质量, 增加品种。这个政策性极强的解释,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吃透八个字方针的精神实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到这年夏天,党的领导层内对形势的认识仍不统一,有人继续坚持“左”的设想,致使北戴河会议后对工业和基本建设的指标还没有退够,工业生产无法完成较高的计划指标,调整收效不大。对此,党内有入认为,工业生产任务完不成,是松劲造成的,要反对人们的松劲情绪。

周恩来明确地表示不能同意这种意见。他说:“我了解到不是干部、职工松劲的问题,而是许多问题没有能够解决”。因此,应该大抓调整。他以强有力的事实说明:“农村调整先于城市”,因此“好转先于城市”。看来经济建设还要全面调整,“工农业的关系和城乡关系都要调整”,而且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调整计划。

  1. 月下旬,在中共中央召集的民主人士座谈会上,周恩来进一步强调:

    “调整,首先是调整各种比例关系”。“八字方针是有机联系的”,但“调整是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中心问题”。

周恩来进一步说明:当前,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坚决退够,留有余地。农业、工业、教育、财贸等等,都是如

此。凡不合理的指标,一定退够,退够再不退了,然后留有余地,好调整。” “第二,重点调整,打歼灭战。调整要有次序、要排队。首先抓农业,

因为农业是基础。经过 3 年灾荒,要把它恢复起来,增加供应城市的粮食、劳动力、运输、原料。其次是市场。再次是采伐业。”

“第三,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一定要在新的比例关系上进行新的平衡。” 本月,周恩来还在给毛泽东的报告里提出,“要将重点调整煤炭生产和

重点支援农业两项工作抓紧进行。”

由于周恩来等的大力提倡,这以后,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进行全面调整、综合平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