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待亲属,不顺从迁就,不允许有丝毫特殊。他说:“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

周恩来是一个极重感情、懂得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竭力提供帮助的人。但是,他对亲属的关照和帮助是有原则的,不顺从迁就,绝不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也绝不允许亲属有丝毫的特殊,更不用说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极其憎恨“好伸手,走后门;一人做‘官’,全家享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社会丑恶现象。

同时,周恩来十分注意不受亲属的错误思想影响和左右,说:“对亲属, 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你不能影响他,他倒可能影响你。”

周恩来唯一的胞弟周同宇在 20 年代曾参加革命,建国后是工业部门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后因病被安排到内务部任参事。为此,他多次向内务部部长曾山提出意见。后来,他又在一次会议上讲了这件事,说:“周某人的弟弟在内务部做参事,不管是什么原因去的,总没有好影响。他在工业部时能够工作,我不干涉,现在当参事等于拿干薪,那就要考虑了。”会后,周恩来再次郑重其事地要内务部为他弟弟办了因病退休手续,自己则按月补贴胞弟家用。

周恩来、邓颖超没有子女,但对亲属子女十分疼爱,视作亲生子女一样教育,目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周恩来总是教育他们:“你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规定,不能利用亲属的职权搞特殊化。”为此,他和邓颖超给他们规定了不成文的严格“家规”:不准专程到北京看望;来者一律住机关招待所,在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己掏钱买饭菜票,没有的则由他俩代付伙食费;不许动用公家汽车; 不准说出与周恩来的亲属关系来炫耀自己;生活要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

周恩来在亲属子女选择志愿时,总是教育他们以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为自己的第一志愿,1961 年,他动员侄子、侄媳带头响应党中央压缩城市人口的号召,双双由北京调回家乡淮安工作。

1970 年底,中学毕业后分别到延安和内蒙插队落户的周恩来侄儿周秉和、侄女周秉建都在当地参加了解放军。

当侄女高高兴兴地回北京报喜时,没想到周恩来却要她“脱下军装,重新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去”。他轻言细语地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也不能搞。”

在周恩来看来,参军是件好事。但当时全国共有数百万青年学生上山下乡,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有一些干部子女通过参军途径离开农村,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不好。因此,他要侄儿、侄女带个好头。兄妹二人觉得伯伯的话在理,毅然脱下军装,回到了各自所在的农村。

针对某些高级干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周恩来曾经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人会议上大声疾呼:

我们的领导干部,首先是我也在内的 407 个人应该做出一点表率来。不要造出一批少爷。老爷固然要反对,少爷也要反对。不然我们对后代不好交代。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不像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但是历史也可以借鉴。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可是他溺爱秦二世,结果奉王朝就亡在秦二世。我们决不能使自己的子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包袱,阻碍我们的事业前进。对于邵子弟,要求高、责备严是应该的,这样有好处,可以督促他们进步。

这番话,是周恩来对高级干部在应该如何教育子女问题上所敲的警钟, 是“盛世危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关怀之情和寄予的厚望, 至今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