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对待自己,廉洁奉公,率先垂范。他经常说:“要使艰苦
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陈毅感言: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在工作上,周恩来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内审中国国情,外度世界大势,共同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作出决策。同时,他长期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呕心沥血,日理万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无私奉献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但是在生活上,周恩来总是低标准,严要求,绝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特殊,就是对国家制度规定的应该享受的待遇,也常常尽可能降低标准,弘扬我国人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他经常说:要“提倡勤俭朴素的作风,反对资产阶级的铺张浪费思想”,“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
建国后,周恩来一直居住和工作在中南海西花厅。这是一座建于清朝宣统年间的老式平房。光线昏暗,地面潮湿,梁柱蛀蚀。油漆剥落,门窗缝隙也很大,大风一刮,桌面就积一层灰土。成年累月在这个环境中办公,周恩来经常膝盖疼痛。尽管如此,他仍然多次拒绝为他维修房子。
1959 年冬,秘书趁周恩来、邓颖超不在北京,对房屋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并更换了部分陈设,结果受到周恩来的严厉批评。随即,他暂住外面,直到秘书把淘汰的陈设搬回来后,才回到西花厅。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和行政秘书何谦说:
你们跟我这么多年,对我的性格还不了解吗?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影响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你们对我是最熟悉的吧! 你们花那么多的钱,把我的房子搞得那么好,群众怎么看?一旦大家都学着修起房子来, 在群众中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你们为什么不想到?
为了修缮西花厅一事,周恩来在国务院的会议上多次作自我批评。他说:
“借此机会我得做自我批评,修了房子,你们可以到西花厅去看看,修得标准太高了,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这个错误。”
周恩来的饮食简单清淡。他的主食一般要吃 1/3 的粗粮。每餐大部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一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当有人感到不解时,周恩来总是爽朗地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比过
去好多了,我们不能忘本啊!”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周恩来和毛泽东带头不吃肉、鱼。蛋,并主动地把自己和邓颖超每月的粮食定量降到 15 斤和 13 斤,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他说:“毛主席在党中央带头,我在国务院带头。群众有困难,做领导工作的更不能特殊。”从此,他俩始终以这个粮食定量力标准。
周恩来不仅自己吃得简单,招待国内宾客也是如此,而且总是自费,从不让公家报销。据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 60 年代初期的情况时说:
这期间,他们为了更多地了解情况及做工作,还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和副食,请文艺界、戏剧界、新闻界、体育界及医务界的同志吃饭,多时三四十人,少则 20 多人。当时,我负责管理他们的家务,知道他们在经济上也不宽裕⋯⋯
每次宴请前都是周总理、邓大姐亲自安排的。他们先向我们问清家里有多少节余下的粮食和副食,然后和我们共同商定邀请人数和吃什么饭菜。他们定的原则是,要让大家吃饱,花样可少,但量要大,最后大杂烩菜包底。总理、大姐提出自己腌泡菜,做小菜, 多吃豆腐粉条,肉少就买些排骨、猪蹄,有时也买一些高价食品。每次宾客来后,周总理总是谦和地说,请大家来见见面,聚一聚,现在是困难时期,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大家, 我和小超大姐个人请大家吃顿便饭。这样的聚会真是无拘无束,亲如家人。
1962 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在北戴河寓所,周恩来宴请了正好在北戴河搞
创作的部分电影界、戏剧界知名人士。据当时在那里搞创作的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岳野 1992 年在《寻梦觅踪,重沐甘霖》一文中娓娓叙述:
那天在总理住处临时吃饭时,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陈老总携夫人张茜同志来了。周总理立即宣告,今日我和小超(总理平时对邓大姐的称呼)请大家吃便饭,特邀陈毅同志张茜同志做陪。陈老总连连拱手,荣幸之至。饭是中餐西吃,每人一碟菜,主食有馒头、蒸饼和米饭可以自取。菜盘内有柔香而不腻,晶莹如琥珀般的红烧肉五六块,有油菜、菠菜,还有榨菜丝等几样,人手一份,或坐或立,不围桌,不成席,随意自在,孙维世以主家大小姐姿态,忙出忙进帮着炊事员端菜、端汤,照顾大家。总理说,饭菜不好一定管饱, 大肚汉们可食双份。话音既落,瞧有几个馋客便立即加快速度,再食第二盘。
陈老总边吃边大声道破了一个惊人的内情。他说今天总理夫妇请客,未动用国家一文钱、一两米、一两肉、一根菜,完全是他老俩口平时供应的节余。同志们吃着、听着, 心里极为不平静,1962 年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每人的主副食皆定量供应,我们这群素不拘礼仪的“老九”们,想到多吃多占了周总理和邓大姐的口粮及副食供应,也感愧交加了。
陈老总边吃边向邻近的同志低声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此时我们每个人对每粒饭、每块肉更细加品味起来,鸡吃萤火虫,心知肚明,不能只图个齿惬嘴香, 要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哺育啊!
每次外出视察,周恩来总是轻车简从,反对前呼后拥,盛气凌人,摆架
子,抖威风,还要过问伙食,督促身边工作人员据实交纳粮钱。
一次,周恩来在杭州楼外楼请工作人员吃饭。饭亏,省里陪同人员提出由地方报销。几经交涉,终于付了 20 元钱。临上飞机时,周恩来怕饭钱不够,
又托人带去 10 元。其实,按价计算,这餐饭只花了 19 元多。楼外楼服务员只好给周恩来写信说明情况,并退还了多付的饭钱。
周恩来主持召开会议,有时因为时间长需要准备工作餐。他明确规定, 工作餐就是家常便饭。他常说,这样的饭菜,“既经济又实惠”。据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回忆:1963 年,周恩来请出席中央专委会会议的同志吃晚饭。后到的贺龙元帅望了望饭桌,风趣地对周总理说:“呀,国家的经济好
转了,你家的饭桌上怎么还没有体现出大好形势呀?”周恩来笑答:“大好形势是靠大家奋斗得来的。将来国家富强了,也不能丢掉艰苦朴素的传统啊!”
周恩来在穿着和使用生活用品上,也一向注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他穿的是补了又补的衣服(看上去虽然干净、挺括),修了又修的皮鞋,织补了又织补的袜子;戴的是使用了多年的“上海牌”国产表;用的是打了补钉的毛巾、掉了很多瓷的澡缸、木板床、旧沙发⋯⋯一套睡衣是 1950 年初出访
苏联时做的,缝缝补补,一直穿到面目全非,伴随他度过 26 个春秋。每当工作人员向他提出需要添置新衣时,他总是说:“旧的还可以穿嘛!”“艰苦朴素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
从周恩来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生活本来是可以过得好一些甚至是很好的。但是,每当他想到国家还落后、人民生活还清贫时,内心就忐忑不安, 食不甘味。因此,他常挂嘴边与人共勉的一句话是:
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有人或许会问,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收入在当时来说是很高的,他俩
一贯省吃俭用,一定积攒了不少钱吧?
其实不然,据身边工作人员介绍,周恩来每月工资是 404.8 元,邓颖超
是 342.7 元。从 1955 年 7 月国家实行工资制以来到 1976 年 1 月周恩来逝世, 他俩的工资除支付生活费外,其他开销是很大的,主要用在五个方面:资助亲属;补助生活困难的包括警卫战士在内的身边工作人员;抚养烈士后代; 开会人员和客人的就餐费;额外上交的党费。据初步统计,周恩来、邓颖超用于补助工作人员的钱有 10218.6 元,资助亲属的钱有 36645.5 元。周恩来
拿出节余的钱交党费,先后 3 次;共 14000 元。仅此 3 项支出就高达 60864.1
元,相当于花掉了 12 年零 5 个月的工资。
周恩来从不收受礼物。对于所送礼物,凡是能够退回的一律退回,凡是不能退回的就加倍付款,然后将礼物交有关部门处理,做到秉公办事,不留情面。
1961 年初,周恩来就家乡淮安县委托人带来一些土特产等礼物一事,委托秘书代写了一封信。
你们对周总理和邓大姐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但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现在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薪金中拿出 100 元钱寄给你们,作为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价款。
在秘书随信寄去的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上,还有周恩来的
亲笔批示。他恳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和淮安县委负责人认真阅读,坚决按中共中央通知精神执行。
周恩来的这一做法,有效地阻止了请客送礼不正之风的滋生与蔓延。 外宾赠送的礼物,虽然是友谊的象征,但周恩来从不据为己有,总是如
数上交。一次,一位烈士子女看见西花厅客厅、办公室和卧室都没有像样的陈设时,纳闷地问周恩来:“你经常出国,又有那么多外国首脑来访,送了那么多礼品,怎么一件陈设也没有呢?”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是总理, 他们才送给我,如果不是总理他还会送吗?”可见,“人家是送给我们国家
的,并不是送给我周恩来的。如果我把国外送来的东西收下来了,那是什么行为呢?”
周恩来的言传身教,使这位烈士子女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廉洁奉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