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将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及时地向 毛泽东作了电报汇报,说:“绝大多数甚至于全体社员⋯⋯都愿意回家做饭”

周恩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同伯延人民建立了鱼水般的情谊。在伯延的 6 天中,他多次召开座谈会,并调查和走访了几十户社员家庭,问寒问暖, 问今问昔,了解社员的实际生活状况,把党的关怀直接送到社员心窝。

纯朴厚道的伯延公社社员也以心交心、以情换情,把主张取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粮食应该包产到生产队等心里话,全都掏了出来,奉献给了周恩来。

在社员群众敢于说真话的情况下,周恩来在伯延先锋大队第四生产队就包产问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会上,周恩来问社员群众:你们这个队每亩包产 304 斤粮食能够达到吗? 话音一落,社员们就像炸了锅似的,争先恐后地说:“包得多了。”因为咱们这个地方“旱得厉害,夏田每亩平均产量只能有 70 斤左右,有的只有 40

斤,还有的连种子都可能收不回来”。“夏荒这样严重,全年平均亩产 304 斤不可能。”

周恩来的目光转移到生产队长身上,问道:“为什么要包这样高的指标?”生产队长当即回答:“这是任务。公社党委、县里头要这个任务,实际上不可能。”

听到社员们的这番议论、周恩来心想:是不可能啊!这个地方是产棉区, 县里规定还要调出粮食,这怎么能行呢?于是,他对大家说:你们的意见呢? 社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一致倾向于每亩包产 200 多斤。

一个社员心有余悸地要求周恩来把包产产量定死。他说:“你们现在不定死,谁晓得到秋天会不会又要多征。要是那个时候,把我们的口粮又挤掉了,自留地的收成也顶口粮,结果还是我们落

当着地委、县委和公社负责人的面,周恩来爽快地说:“我可以保证。”

“分下去的自留地不要再收回了,再不要拿自留地顶口粮指标了。”

听到以上明确的答复,与会社员深情地望着贴心人周恩来,长时间地沉浸在幸福的遐想之中。

为了保证大大偏离农村实际情况的党的农村政策能够得到及时调整,调动广大农民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努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一直工作到 5 月 7 日凌晨 3 时的周恩来,将自己在邯郸调查所了解到的一些真实情况,向毛泽东作了电话汇报:

现在有下面四个问题简要地向主席汇报一下:

(一)食堂问题。绝大多数甚至于全体社员,包括妇女和单身汉在内,都愿意回家做饭。我正在一个食堂搞试点,解决如何把食堂散好和如何安排好社员回家吃饭的问题。

(二)社员不赞成供给制,只赞成把五保户包下来和照顾困难户的办法。现在社员正在展开讨论。

(三)社员群众迫切要求恢复到高级社时评工记分的办法,但是已有发展。办法是: 包产到生产队,以产定分,包活到组。这样才能实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因此,这个办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四)邯郸专区旱灾严重,看来麦子产量很低,甚至有的颗粒不收,棉花和秋季作物还有希望。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恢复社员的体力和恢复畜力问题。

当天,毛泽东在周恩来的电话记录上写下批语:“此报发给各中央局,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参考。”随即,中共中央将这个报告转发各地。

5 月 8 日,周恩来就要离开伯延了,伯延人民听说他们打心眼爱戴的周总理就要走了,村里很多人都来到街头,挥泪相送。按理讲,管理着诺大一个国家的总理,在一个农村一呆就是 6 天,从时间上说并不算短了。可是伯延人民却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殷切地期望周恩来再多同他们呆上几天。

周恩来亲自告诉大家一个决定:伯延村解散食堂,并通知食堂做好发给社员口粮的准备,到 10 日要基本将农民生活安顿妥当。

据当年跟随周恩来的摄影师杜修贤回忆:

在人群中的张二廷依依惜别,深情地对周恩来说:“总理,你今后一定抽空回伯延看看呵。”周恩来久久地凝视着他,微笑着说:“有机会一定回来,如果我来不了,也一定派人来看你。”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周恩来年年都委托人去伯延公社看望这位使自己“很受感动”、“说的是真理”的农民朋友张二廷。

伯延人民噙着幸福的泪水送别周恩来后,仍久久地不肯离去

5 月 21 日到 6 月 12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根据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和各地负责人在调查研究后所提出的意见,对《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草案)》进行了修改,取消了原草案中关于供给制的规定,并提出公共食堂办或不办完全由社员决定,口粮分配到户, 由社员自己支配。周恩来根据在邯郸调查时所获得的真实情况,还在这次大会上大力提倡并在会后积极推行了粮食包产的办法。

这以后,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推动了农村形势在 3 年内全面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