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指示说:“我们有梅兰芳的大戏

⋯⋯再给他们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

针对以上情况,周恩来再次指示熊向晖说:“即使个别人这样挑衅,也值得我们注意。”不过“这好对付,我们有梅兰芳的大戏,什么角色都有。再给他们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看看。”

这部片子是由电影艺术家桑弧导演,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剧是流行于我国江南地区的一大地方剧种,它具有清雅脱俗的

气质、诗情画意的风格、优美动听的旋律,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在这之前,周恩来和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1953 年 11 月 5 日,他曾和邓颖超、陈毅一同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审片。1992 年初,桑弧在《追忆周恩来二三事》一文中这样写道:

1953 年冬,影片摄制完成,夏衍同志邀请周总理、邓颖超和陈毅市长来审看样片。他们看后十分高兴,对袁雪芬、范瑞娟的优秀表演以及摄制组全体的创作劳动给予很多鼓励。周总理还详细询问了拍摄情况。他知道舞台上的《梁祝》要演 3 个多小时,这对电影

来说,无疑是一个过量的负荷。因此,如何把影片的长度控制在电影通常所允许的 2 小时放映时间之内,而又要尽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的精华,这确是一个难题。摄制组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仍不能尽如人意。周总理沉思片刻,用商量口吻问我们,为了剧情贯串, 在“楼台会”和“山伯临终”之后,能否加上一个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场面,以衔接下面马家花轿进门,祝公还硬逼女儿上轿的场面。我们觉得总理的建议非常好,于是又补拍了“思兄”一场,增加了短短 4 句唱词,却把梁山伯与祝英台坚贞不渝的爱情烘托得更浓烈了。

外国人对中国越剧片究竟感不感兴趣?作为新闻联络官的熊向晖心中没

有把握。

20 年代在欧洲生活过、对欧洲人的文化素养有较多了解,并且喜欢看中国各种民族歌舞尤其是越剧的周恩来认为,越是具有民族性的,就越有世界性。因此,只要给这部影片取个既恰如其分又有吸引力的别的名字,外国人看它的兴趣是会有的。

周恩来凝神沉思了一会儿,说:“只要在请柬上写上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在放映前作 3 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语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作其他解释。这样试试,我保你不会失败。不信,可以打赌,如果失败了,我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钱。”

何为《罗密欧与未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在 16 世纪末创作的一部悲剧。剧本题材源于意大利古老的民间传说。剧情反映了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两情相爱,但因生活在这个有世仇的贵族家庭而不能结合,终于酿成先后自杀的悲剧发生。事后,两个贵族家庭大梦初醒,握手言和。

这个动人的故事,在西方国家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

为了招待各国记者,5 月 20 日晚,中国代表团在湖滨旅馆大厅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果不出周恩来所料,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真的受到众多外国记者的喜爱。放映前 10 分钟,能容纳 200 多人的旅馆大餐厅的位子已经坐满了人。和上次放映《1952 年国庆》不同,这次在放映过程中全场肃静,观众个个入戏,全都看懂了。

从“草桥结拜”的欢悦到“英台抗婚”的悲剧,从“楼台会”的哀怨位别到“坟前化蝶”的忠贞相随,那富有浓郁东方色彩的旋律随着美丽动情的画面,在观众心中起伏回荡。当放映到“楼台会”时,一位法国女记者感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当放映到“哭坟”和“化蝶”时,只听见全场一片同情的感叹声和哭泣声。

电灯复明,放映结束,观众还如醉如痴地坐着,沉默了一会儿,才突然

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位美国记者说:这部电影“太美了,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感人!”有的说,想不到电影的色彩这么绚丽。一位比利时记者说:“简直忘了在看电影,好像我也在梁祝身边。”一位印度记者说: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能拍出这样的片子,说明中国的稳定。这一点比电影本身更有意义。

时近午夜,人们还在尽兴地谈论着,不肯离去。

当周恩来听取熊向晖汇报得知影片放映获得巨大成功时,意味深长地说:“问题在于宣传什么,怎么宣传。”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多么贴切的比喻,多么打动人心的比喻啊! 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里,又蕴含了多么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智慧啊!

汇报结束后,周恩来满面笑容地请服务员拿来一瓶茅台酒,亲手送给了熊向晖,以庆贺演出成功.并嘱咐服务员将酒款记在自己的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