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荣

化工设计专家和化学工程学家。上海市人。1915 年 12 月 5 日生。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曾任河北医学院讲师等职。1947 年留学美国,1948 年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获化工硕士学位,同年回国。1980 年 11 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副主任,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副总工程师,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院长。现任化工部技术委员会委员。

1947 年 32 岁的陈冠荣还在美国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当他得知祖国

非常需要他时,他加倍努力学习,只用了 1 年时间就完成了别人通常要用 2

—3 年才能完成的硕士学位的课程和论文,并婉言谢绝了系主任要他继续深造的邀请。他通过论文答辩后还未来得及拿毕业证,就匆匆踏上了回国之途。但当时回国不易,只好绕道欧洲。在法国一度受阻,他耐心地等待了长达 1 年之久,1949 年才转道布拉格和莫斯科回到了祖国的哈尔滨。

陈冠荣自回国后就参与并负责起中国的化工设计队伍的组建和领导工作。当时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从测量绘图、选料、工艺到生活区的选址都要陈冠荣负责。就这样凭着一双手,他们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化工区——吉林化工区。陈冠荣对吉林化工基地的建设,在技术决策上起过较大的作用。在这以后,陈冠荣又负责和指导设计了太原和兰州化工区的建设。

陈冠荣对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不但在微观上很有研究,而且更多的是从宏观上对中国和世界的化学工业进行把握。他从一开始就强调振兴民族的化学工业,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的设计院的体制都是仿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体制有许多弊端。为此 1965 年陈冠荣提出对这种体制进行了改革。他将设计工作分为一线二线,一线负责工程设计,二线分为工艺过程和设计方法的开发,也就是要研究开发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他的支持和组织下,很快实现了一个合成氨三触媒新流程。1966 年,石家庄化肥厂依此流程成功地建成了一套年产 6 万吨的合成氨生产装置。这套生产装置不仅在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从取得研究成果到整套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只用了 2 年时间。这种技术开发速度在化工战线是少见的。

当陈冠荣正准备搞自己设计的 20 万吨大型合成氨国产化装置时,十年动乱开始了。陈冠荣受到冲击,刚刚实施一年多的改革也不得不中止。这以后不论工作怎样变动,陈冠荣都念念不忘要建设大型合成氨国产化装置。他常说:“靠买是买不来一个富强的化学工业的。”

1972—1989 年,中国已经建设了接近 20 套大型合成氨装置,但没有一套是中国自己开发设计的。陈冠荣与其他专家向化工部提出要搞自己的大型合成氨装置,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经过几年努力,中国第一套国产化率达

到 85%的大型合成氨装置 1990 年终于在四川化工总厂落成,成为中国化肥生产史上的里程碑。陈冠荣并没有满足,他又提出了在“八五”计划期间要使国产化率达到更高的水平的建议,他甚至还提出要在“九五”计划期间彻底甩掉“洋拐棍”,完全走自己的路。

无论是最早的合成氨三触媒新流程,还是后来的大型合成氨国产化装置的成功,在获奖的名单中都没有陈冠荣的名字。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没有能力获奖,也不是没有机会获奖,那是因为他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一位曾在陈冠荣手下工作过多年的副总工程师说:“的确,他没有得过任何奖, 但我们任何一个奖的获得,都是与他分不开的。”这是对一位老专家最恰当的评价。1992 年 5 月陈冠荣获得“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光荣称号,并受到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