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

电分析化学家。1918 年 6 月 26 日生。陕西省泾阳县人。自幼父母双亡, 投奔叔父在南京上了中学和大学。1943 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44 年赴美国留学,1947 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 获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中央大学任教。1949 年后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高鸿一直在该校任教。先后任化学系副教授、教授,分析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历任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分析组组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电分析化学组成员、国际分析化学杂志《分析化学趋势》(TRAC)顾问编辑。1992 年调入西北工业大学化学系创办电分析化学研究所,从事生命科学中的电分析化学和分子光谱分析研究。1980 年 11 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还曾担任化学学部常委。

高鸿长期以来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了近代极谱分析的基础理论,发展了示波极谱滴定法,使之适用于沉淀、中和、配合和氧化还原反应,成为简易、快速、应用广泛的目视滴定法。

高鸿对悬汞电极上扩散电流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解决了球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问题,这是极谱学基础理论方面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关于不同金属在汞中扩散究竟遵循什么共同规律这一基本问题,文献中争论很多,长期没有得到解决。问题的症结是文献中使用的测定金属在汞中的扩散系数 D 值的方法不够完善,文献中列出的 D 值也是互相矛盾,莫衷一是。高鸿和他的学生在悬汞电极研究方面发表一系列论文,如“恒电位伏安法悬汞电极扩散电流的验证”(与赵龙森、邹爱民合作)、“线性变位伏安法悬汞电极电流的初步探讨”(与张祖训、夏桂珠合作)、“静止球面电极恒电位伏安法扩散电流方程式的验证”(与张长庚合作)、“金属在汞中的扩散”(与张长庚合作)等。他与张长庚提出了新的、简便快速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的方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准确的方法之一。他们利用这个方法测定了 16 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可作为判断前人结果的参考,在此基础上,他们得出了金属在汞中的扩散遵守斯托克斯-爱因斯坦公式。高鸿与张长庚的成果发表于 1964—1965 年。他们的上述结论被以后发表的国外电化学分析界同行的论文所证实。

高鸿对线性变位示波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等近代极谱分析新技术的电流理论,特别是催化电流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推导了理论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这方面的主要论文有:“催化电流理论”(与陈洪渊、张祖训合作)、“振子方波极谱仪”(与张祖训、王春霞、黄文裕、徐承古合作)、“振子方波可逆波电流方程式”(与张祖训、王春霞、黄文裕、徐承古合作)、

“催化电流方程式”(与张祖训合作)、“催化电流理论的验证”(与张祖训、黄文裕合作)、“催化电流理论”(与张祖训、张文彬合作)等。

高鸿对交流示波极谱滴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汞膜电极代替滴汞电极,使这种滴定方法具有设备简单、终点直观、方法快速、应用广泛等优点。由于这个方法的准确度可与经典的容量法和重量法分析相媲美,因而适用沉淀反应、配合反应、中和反应等,在冶金分析和药物分析中很有发展前途。在这方面,高鸿已发表的文章有:“EDTA 测定镓”(与彭慈贞合作)、“用铬酸钾滴定常量铅”(与彭慈贞合作)、“EDTA 滴定锌与锌滴定亚铁氰化物” (与翁筠蓉等合作)、“大量镁存在下 EDTA 滴定钙”(与翁筠蓉等合作)、“丁二酮肟滴定镍”(与翁筠蓉等合作)等 20 余篇。

高鸿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高鸿 40 余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在领导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和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鸿说:“锲而不舍,金石为开。在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地工作,必然会做出一定的成绩;或者说,成功=勤奋+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