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清

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安徽省桐城县黄家冲人。别名镜心。1900 年 10

月 17 日出生,1989 年 3 月 11 日卒于甘肃兰州。1926 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1929 年赴美国留学,1933 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经化学系系主任罗杰·亚当斯(R.Adams)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跟维兰德(H.Wieland,1877—1957)教授一起,继续从事有机化学研究。1934 年经维兰德介绍又到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跟微量化学分析的创始人普雷格尔(F.Pregl)教授学习微量分析。

朱子清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国立暨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兰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天然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子清为天然产物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贝母植物碱是一类具有很强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其结构的测定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作。1888 年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停留在对贝母碱的实验式或官能团测定的水平上,而它的结构一直是个谜。朱子清及其研究小组克服了测试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的困难,于 1955 年首先确定了贝母类植物碱的基本骨架为变形甾体,并以“贝母植物碱研究Ⅲ:贝母素甲的脱氢、碳架和氮环的决定”为题在《化学学报》上发表,为我国化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该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被聘为国际有机化学杂志《四面体》的荣誉编辑。

在十年动乱的艰难条件下,朱子清依然领导其课题组先后对钩吻、百部、藜芦、麻黄等植物中的生物碱进行研究,分离得到 10 多个生物碱,发

现了 3 个新的生物碱。

1978 年后,朱子清不顾年老体弱,开展了雪莲、黄花棘豆、藜芦、蕨菜、竹节香附、竹节人参、乌头、麻黄素、醉马草、九节菖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从雪莲、棘豆中分离得 10 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从雪莲中分离得 5 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其中有结构较新颖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从竹节香附、竹节人参中分得 20 多个皂苷,其中有 8 个为新皂苷,进行药理筛选后, 发现某些化合物有抗癌活性。

朱子清学识渊博,思路敏捷,治学严谨而且正直敢言,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堪称一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