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庄

量子化学家。1925 年 5 月 25 日生。北京市人。1947 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同年考取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1950 年毕业。是 1963

年 9 月至 1965 年 7 月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举办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成员。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1959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1979 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78 年任国家科委化学学科组成员。1981 年国务院批准为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 年任墨西哥国立大学Moshinsky 讲座客座教授。1985 年被选为国际理论有机化学家联合会会员。他还曾任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化学评审组评委,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和北京化学会理事长,《高校化学学报》、《中国化学快报》、《物理化学学报》、《化学物理学报》、《结构化学》、《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学报》编委,《分子科学学报》副主编。

50 年代初,刘若庄就从事物理化学特别是量子化学的研究工作,参与了

唐敖庆教授关于杂化轨道理论的研究,其成果获 1957 年中国科学院科学三等奖。50 年代中期,他独立地研究了氢键的本质,发表了“水分子氢键的键能”一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被《十年来中国的科学》所引用。60 年代他参与了以唐敖庆教授为首的科研集体,对配位场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其成果获 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近 10 年来,刘若庄在化学反应势能面的研究成效尤为显著。他与合作者扩展了当前国际先进梯度优化过渡态新方法,编制了可用于包括重原子体系赝势梯度法程序;提出了确定反应中间体结构新方法;结合能量分解法, 系统地研究了烯烃加成的取代基效应及异构化效应,并提出了若干新概念及新见解。获 1989 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刘若庄同时对导电高分子结构与性能进行研究,发展了定量微扰晶体轨道法,为设计新型高分子提供理论依据,这些工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4 年和 1989 年他两次被邀请到太平洋化学大会上作学术报告。

刘若庄讲课时条理分明,思维清晰,引人入胜。共培养了 3 名博士研究

生和 10 余名硕士研究生。1990 年 12 月,他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

刘若庄之所以获得如此卓越成就,是与他把全副精力投入科研和教学分不开的。他的夫人傅孝愿也是一位化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们相得益彰, 完全献身于中国科学和教学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