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长恭

有机化学家。1894 年 12 月 25 日生于福建泉州,1962 年 2 月 15 日卒于上海。1921 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 年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庄长恭不屈辱于日寇,再度出国到德国格廷根大学温道斯(R.Win-daus,1928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实验室及慕尼黑大学,从事有机化学研究。1933 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初期,留在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研究,珍珠港事件后去昆明,抗日战争结束后赴美国考察。1948 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49 年回到大陆,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并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副主任。

庄长恭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工作。他对有机合成,特别是甾族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做出卓越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在国际有机化学界卓有声誉。

庄长恭从麦角甾烷的氧化产物中分离到失碳异胆酸,并由已知结构的异胆酸酯降解为同一物质,从而证明麦角甾烷的结构。他对甾族化合物和多环化合物的合成,推动了当时多环化合物的研究和发展。他和合作者用多种路线进行了雌马甾酮的合成,获得了去甲脱氢雌马甾酮。并最先将甾族化合物的一些边链完全氧化除去,即从麦角甾烷氧化为雄甾烷酮,得到其缩氨基脲。他还从中药防己中提出一种新的生物碱,命名为防己诺林,并证明它是脱甲防己碱。

庄长恭首先在我国建立有机微量分析,并一直很关心中国的有机化学名词,他认为这是有机化学事业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化学在中国生长的先决条件。现在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吲哚、吡咯等杂环化合物的名称都是由他倡议定名的。

庄长恭治学严谨,观察敏锐。他从麦角甾烷的氧化物中发现有极微量的难溶钠盐悬浮于乙醚和水层之间,酸化后得到推断麦角醇结构的关键物质—

—去甲异胆酸。工作结果发表后,同实验室的人说他运气好。庄长恭说:“科学研究不是靠运气!不仅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庄长恭非常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他常鼓励学生把最基本的大学课本弄清楚,再去研究更专门的著作,根深才能叶茂,好高鹜远不行。

美国一家大药厂以年薪数万美金聘他,他不去。德国拜耳药厂买他的专利,他说:“成果不是属于我私人的。”1949 年毅然回大陆不当台湾大学校长。郭沫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称他为“我国化学家的一面旗帜”。

庄长恭一生对研究工作非常认真执着。在东北大学工作时期,有一个星期天他带着一位工人进实验室做实验。当他聚精会神地进行实验时,随手将一个玻璃瓶交给站在他背后的人说:“请把它洗干净。”站在后面的人说:

“晓得,庄教授!”接着笑出了声。他回头一看,站在背后的竟是张学良校长。张学良翘起大拇指说:“你是真正的科学家!”此事曾在东北大学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