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鹤

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24 年 7 月 12 日生。北京市人。1947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1948 年 8 月转入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化学系,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低温化学家吉奥克(W.F.Giauque,1895—1982)从事化学热力学研究。1951 年初获博士学位,同年 3 月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化学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长沙国防科技大学从事化学与物理教学和国防科研,为祖国教育事业和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52 年任副教授,1962 年晋升为教授。

朱起鹤 1978 年 1 月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激光加速等新技术研究,并在超导磁体方面获得重要成果。1981 年底调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这一化学前沿研究,先后领导研制了多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束实验研究设备,如分子束激光裂解平动谱仪、串级飞行时间质谱仪等。这些成果获 1987 年中国科

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 1992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朱起鹤在分子束实验室

1987 年,朱起鹤筹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任北京这个点的负责人,他利用自行研制的这些实验设备,开展了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多方面创新研究。原子团簇是介于分子和晶体之间的物质过渡形式,近年来属于科学前沿热点。朱起鹤领导的实验室系统地研究了过渡金属与硫二元原子团簇的生成和光解,总结出稳定团簇的组分规律。他还根据实验和理论,提出多种团簇的结构模型和价键解释以及团簇形成的动力学。这些进展对感光敏感中心作用机制、催化反应机理和铁硫蛋白结构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此外, 他在与燃烧过程密切相关的含氢的碳团簇研究中,首先发现含氢原子数目递增的规律,并提出筒状结构的模型。这些关于团簇研究的结果,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大气平流中臭氧的消融,将使太阳的紫外辐射更多到达地面,这将对生物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朱起鹤和他的研究小组研究了严重破坏臭氧层的氟里昂系列化合物以及溴碘化合物的紫外光解,得到产物及能态分布规律,解释了反应机制。这为研究氯、溴、碘等卤素原子破坏臭氧层的作用,提供重要依据。

分子间的碰撞和能量传递,是化学反应的重要过程。朱起鹤和他的研究小组开展了氮氧化合物的反应和传能过程研究,这与燃烧过程、大气污染、臭氧层消融都密切相关。他们突破了只能得到一个传能常数的局限,同时获得了多个碰撞过程的传能常数信息。

朱起鹤治学严谨,工作踏实认真,作风正派,注意培养青年科研人才。他领导的实验室已逐渐成长为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一个基地。他已培养博士生 10 余名。

朱起鹤 1995 年 10 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