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秀才到现代化学家

19 世纪末叶,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腐朽到了极点,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中日甲午之战,清政府被迫与日本订立了《马关条约》。这种形势迫使一些爱国青年向科学寻求救国之道。赵承嘏、丁绪贤、张子高和任鸿隽,他们当时都已考取秀才,毅然剪去辫子,留学国外,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 丁绪贤在出国前赋诗赠亲友:

此去何为者?兴亡责匹夫。同胞若有志,曷共奋前途。

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出国留学的心愿。

到 1907 年,在日本已有 1 万名中国留学生。在欧美的留学生虽少,但不断增多。这些留学生可以算作第一代留学生,因为起点低,大部分只修硕士不修博士,学成就回国当老师,因为当时的中国很少具备科研条件。他们教出的学生再出国,成为第二代留学生,博士就多了。回国后,他们搞科研和教学工作,成为各学科的拓荒者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