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瑞

物理化学家。1913 年 12 月 1 日生于福建省同安县。1937 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 年赴美国留学,1950 年春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该校从事结构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56 年回国后,历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副校长、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理事。1980 年 11 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蔡启瑞长期从事催化理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和结构化学方面的研究。在催化理论方面,结合乙炔化学和石油烯烃化学的研究,系统地论述了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及一氧化碳在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上的配合活化,以及一些典型反应的机理。在国际上较早地注意到配合活化概念对于关联均相催化、多相催化与金属酶催化三大领域的重要意义。1965 年全面地总结出配合催化可能产生的四个效应,即配位络合活化、定向定位作用、促电子(或质子) 传递和促进能量传递作用。1974 年提出了配合催化中原子簇配合物催化剂、仿生催化、光助催化和电催化等若干重要的发展方向。特别强调了某些类型的反应分子的多核配合活化概念。在化学模拟生物固氮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配合催化的理论内容。

蔡启瑞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了固氮酶原子簇活性中心模型和三磷酸腺苷驱动的电子与能量偶联传递机理,并成功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化学模拟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在结构化学方面,通过 X 射线衍射,深入探讨了 Cs2O 离子晶体极化理论。

配合催化理论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两项科研成果,同时获 1978 年全国

科学大会奖,前者还获 1982 年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

1979 年夏,他被初步疹断患了胃癌。面对死神的威胁,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安危,感到最大的遗憾是不得不离开实验室,中断自己挚爱的科学事业。临手术前,还把主要助手召集到福州,对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交待,看到大家泪水盈眶,他反而安慰大家:“工作要紧,不要为我担心。”当手术结果证明不是癌症时,大家才如释重负。他这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令人钦佩,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