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训

物理化学家。1902 年 12 月 25 日生于江苏省仪征县,1962 年 8 月 2 日卒于南京。1925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以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1928 年赴美国留学,1930 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为了振兴中华,发展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回到苦难的祖国,执教于金陵大学,历任教授和理学院院长,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为祖国培养人才上。由于他在科研工作中的杰出成就,1947 年应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化学会的邀请,先后到英国、美国讲学。

1952 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李方训被任命为南京大学副校长,同时还承担了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9 年他积劳成疾,患高血压和心脏病,但他仍顽强地坚持工作。1961 年他抱病参加“高教 60 条”的制订,抱病坚持做学术报告、讲课和科研, 并筹办电化学研究中心。

李方训对科学有股顽强的探索精神。1928 年他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实验室里,就注意到格林尼亚试剂在乙醚溶液中的电输现象有着出乎意料的结果。格林尼亚反应是有机金属化学方面的一个重要反应,但当时对其作用机理尚未阐明。李方训并未把它当成异常现象放过,而是尊重事实,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该试剂在乙醚溶液中的电导、电解、分解电压和电解产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终于对实验结果作了圆满解释,对了解格林尼亚试剂在非水溶液中的机理做出了重要贡献。1930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先后在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抗战期间,金陵大学迁往成都,李方训虽然经济拮据,但在夫人林福美教授的支持下,专心于教学和科研。正如他所说:“抗战期间,药品缺乏、实验困难”,“必须另开途径,从前人所做实验的数据中寻找新关系”。李方训以惊人的毅力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科研工作。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的性质是正离子和负离子的联合贡献,如何求得单个离子的性质,一直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上都是很重要的。在此期间,他连续发表了有关离子的水合热、水化熵、离子的表现体积和等张比容、离子的极化和半径、离子的抗磁性和磁化率等十几篇论文。在战时的条件下,这是极难能可贵的。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科学前沿》一书中盛赞“物理化学家李方训教授是杰出的科学家,他在离子熵、离子体积和水化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是中外驰名的”。1948 年李方训的母校美国西北大学特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并赠予他象征能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李方训治学严谨,对青年教师要求十分严格。他认为要讲好一门课至少要有 3 倍于所讲内容的知识。李方训说:“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循循善

诱。要启发他们,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关键的地方给予帮助和鼓励, 而不要包办代替。要注意引导,引而不发,要恰到好处地由他们去‘发’。”

李方训多年来积极参与中国化学会的活动,曾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和

《中国化学会会志》编委和经理编辑。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方奔走筹划, 使《中国化学会会志》得以继续出版。

李方训的勤奋治学以及献身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精神,永远是后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