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石先

有机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1896 年 1 月 8 日生于杭州,1985 年 2 月 19 日卒于天津。祖籍安徽怀宁,蒙古族人。曾任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化学组组长、化学部荣誉主任。60 多年来,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和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教育界和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杨石先一生为我国培养了好几代化学和科学人才。仅 1949 年前经他培养选送出国留学的就有 200 多人。1937 年杨石先担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师范学院理化系系主任,1943 年兼任教务长。在此期间送出去留学的就有以后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留美回国的知名化学家如唐敖庆、胡秉方、邹承鲁、钮经义、何炳林、陈茹玉、曹本熹、肖伦和张滂等都是他的学生。古语云:“桃李满天下”、“名师出高徒”,这是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崇高的赞誉,杨石先是当之无愧的。

杨石先曾主持了中国胰岛素全合成的总评议会,组织开展了对有机氟、硅、硼和金属有机化学等新领域的科研工作,填补了中国化学学科的许多空白。他还是中国农药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在他的指导下,科研人员研究成功了杀虫剂久效磷和螟蛉畏、除草剂燕麦敌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

杨石先自幼好学,5 岁时就在家里读私塾。刚满 10 岁,他随父亲迁居天津,进小学学习。小学毕业后,杨石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新成立的北京清华学堂。这个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设有留美预备学校,有出国深造的机会。他一度因学习过累而脸色苍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叫周贻春的新校长,特别注意学校的体育和卫生,每天下午 4 点后学校实行强迫锻炼。几十年以后, 杨石先回忆那段学生生活时说:“那时我的身体不仅未垮下,体质反而大大增强,是应该感谢那位校长的。”

杨石先曾下苦功学习基础较差的英文,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余就钻图书馆,看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作品。在清华 8 年,他读了图书馆所收藏的许多英文版书籍,英文水平提高很快。

1918 年杨石先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这个学校的农科和工科在当时最负盛名。他在康奈尔大学先后获应用化学学士学位和有机化学硕士学位。

1923 年正当杨石先转读博士学位时,突然接到家书,被告知父亲失业, 他不得不辍学而归,任南开大学教授。

6 年以后(1929 年秋),杨石先再度赴美国,在耶鲁大学从事杂环化合

物的合成研究,1931 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又转赴欧洲访问。这时荣获 1927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维兰德(H.O.Wieland)邀请他去德国做他实验室的研究

员。可是,杨石先却毅然回到贫困而又落后的祖国,默默地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祖国化学科学的幼苗。

杨石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这种学风对南开大学化学系以至南开大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特别强调学生要学好基础课。他说:“学习物理、化学,不亲手做实验,是不可能有创造的。”这是杨石先的真知灼见, 也是他教育学生的一条原则。他经常说:“做实验就像军人的练操一样,是最基本的训练。”学生的每份实验报告,他都亲自批阅,做错了,要求学生重做,直到做对为止。

杨石先鼓励学生多看参考书,多听选修课,以此来扩大知识面和开拓视野。他要求学生看最新出版的书以便吸收新的知识,他所教的一、二年级大学生都能阅读外文资料,广泛关心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课题。

杨石先深知科学发现决不是自私的享乐。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他甘愿当“人梯”。他对大家说:“你们不要从现在的起点上赶。搞科研再不能从零做起。你们应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这样可以更快一些,有利于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杨石先又补充了一句:“这不是我的话,是元素所筹建前,周恩来总理对我说的。周总理还说:‘我们必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们应该记住,当我们向前赶的时候,别人也在迅速前进。因此,我们必须付出最紧张的劳动。’”

杨石先在 60 年里辛勤地培养了三代化学人才,其中有的已成为科学院院士,有的已成为大学校长、化学系系主任,有的已成为专家教授或各条战线上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原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化学家卢嘉锡说他“勤于育才,善于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