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

化学家。字叔永。1886 年 12 月生,卒于 1961 年。四川垫江人。童年在家读私塾,1898 年考入垫江书院,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04 年参加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第 3 名秀才。同年又考入重庆府中学堂,这是四川省废科举后创建的第一所中等学校。1905 年毕业于该校的速成师范班。1906 年就任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教员。1907 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任鸿隽在该校结识了胡适、但■辛、朱经农、苏鉴、朱芾煌等人, 课余经常在一起议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08 年任鸿隽经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先考入日本同文中学,主攻日语, 获得毕业文凭。翌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获官费学习机会。1909 年任鸿隽在东京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积极组织盟友参加反清活动。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立即弃学回国,投身革命。12 月底,随孙中山一行由上海到南京。1912 年 1 月,中华临时政府成立,任鸿隽任总统府秘书处秘书。年底,作为中国第一批稽勋学生与杨杏佛等人去美国公费留学。

1913 年任鸿隽考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专业。在攻读专业的同时,他不忘考虑科学与国家以及社会进步的关系。他认为:“现今世界,假如没有科学,几乎无以立国”。为实现其科学救国理想, 1914 年夏任鸿隽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杂志。1915 年,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董事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国科学社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科学》杂志也于 1915 年公开出版,它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国科学社为促进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6 年任鸿隽于康奈尔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1918 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秋回国。因中国科学社董事会的其他成员大多数毕业回国,故中国科学社的办事机构也随之迁回国内。回国以后,他组织社员发起“5 万元基金募集活动”,并亲自到上海、杭州、南京、武汉、重庆等地进行演说,宣传科学,募集资金,以加强中国科学社的基本建设工作,扩大其在国内的影响。他的爱国活动受到孙中山、徐世昌、梁启超、蔡元培等各界人士的支持。

1920 年任鸿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到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不久,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又委任他兼教育部教育司司长。1921 年,他辞去北京大学教授职务,专任教育部司长。但未及 1 年,范源濂因故离职,他也随之辞职。1922 年应王云五之聘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兼商务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1923 年又应邀去南京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 年,因不满学校新旧两派斗争而辞职,回家闭门撰著《科学概论》一书,于 1926 年出版。

1925 年 9 月,任鸿隽应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干事长范源濂邀请赴北京任该会专职秘书。中基会是以美国第二次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建立的科学基金组织,任务是管理和支配基金,用以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他很愿借此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因而工作尽心尽力,成效显著。1926 年改任中基会执行秘书,1928 年任副干事长,1929—1935 年任董事和干事长。任鸿隽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主张,对中基会的工作方针和事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他的努力下,中基会运用自己的财力,兴办科学事业,资助科研机构。如设立了编译委员会、社会调查所、静生生物调查所, 兴建了北平图书馆,资助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社、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地质调查所、青岛观象台、广东植物研究所和若干大专院校等,还派遣了大批有志于科学事业的青年出国深造,为学有所成者设置研究教席,对科学研究有成绩者进行奖励等,从而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为中国现代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1935 年任鸿隽被委任为四川大学校长。他到职后,首先进行调查研究, 然后发动教师和各级单位主管者,一同拟定了改建四川大学的宏伟计划,包括兴建图书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大礼堂、宿舍、体育馆等,还制订课程、延聘教授、整顿学风等。1936 年他辞去中基会干事长职务,专心从事四川大学的校务和建设,期望经过三五年的努力,使该校跻身于全国著名学府之林。正当他在事业上蓬勃发展之际, 他的夫人陈衡哲(四川大学西洋史教授)连续著文抨击四川的政治和社会现象,从而遭到四川上层人士的不满和忌恨,引起对她的激烈攻击。此事迁怒到任鸿隽,使他壮志未酬,1937 年 6 月任鸿隽被迫辞去四川大学校长职务, 仍回中基会从事编译工作。

1938 年 7 月,任鸿隽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年 10 月,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邀请,前往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不久改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任鸿隽努力配合蔡元培领导中央研究院所属各所开展工作。他因陋就简,在化学研究所内筹建了实验室,使科研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他还利用转移到乡村躲避日军对昆明空袭的时间,坚持与李珩和吴学周翻译英国的丹皮尔(W.C.Dampier) 所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一书。该书于 1946 年 3 月以《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为名在重庆初版,同年 6 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科学史译著。

1941 年冬,中央研究院由昆明迁至重庆,中国科学社和中基会也都转移到重庆北碚。1942 年任鸿隽辞去中央研究院职务,重回中基会任干事长,兼中国科学社社长等职。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任鸿隽随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返回上海。1946 年再度赴美考察,并会同中基会在美国的董事商讨会务。1947 年回国定居上

海,致力于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事业的恢复工作。1949 年夏大陆中基会终止工作。中国科学社自 1944 年 1 月改董事会为监委会后,任鸿隽当选为监委会书记、理事会会长和中国科学社社长,以后历经改选,因他在中国科学社贡献卓著,均以原职当选,直至 60 年代初中国科学社结束工作为止。

1953 年任鸿隽征得中国科学社的理事及全体社员的同意,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议,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机构——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以及《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刊》、《科学译丛》和《科学史丛刊》等陆续献给国家。经政府批准,他将中国科学社所属各项事业及其房屋、财产等逐步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部门,1960 年 5 月 4 日全部移

交完毕。至此,历时 45 年的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使命。

1949 年后,任鸿隽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科联常务委员、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和上海图书馆馆长等职。

任鸿隽知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撰写论文、专著和译著 300 多篇(部)。他平生不慕名利,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在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