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翼东

稀有元素化学家。1903 年 3 月 4 日生,卒于 1996 年 1 月 21 日。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1923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被评为斐陶斐励学会(PhiTau PhiScholaotic HonorSociety)会员,留校任助教。1924 年赴美国留学,1925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理科硕士学位,同年回国。1926 年任东吴大学化学系教授,1931 年兼任系主任。1933 年第二次去美国,1935 年获芝加哥哲学博士学位,为美国西格玛赛学会 (Sigma Xi So-ciety)会员。

抗战开始后顾翼东回到上海,又继续在东吴大学执教。1942 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并先后担任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医学院药学系和大同大学兼职教授。1952 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56 年任稀有元素化学教研室主任,1979 年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1980年 11 月顾翼东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顾翼东是我国化学界的老前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多次担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的讲授,桃李遍天下。1964 年受高等教育部委托主持了稀有元素化学讨论班,为培养稀有元素化学骨干教师和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贡献。

顾翼东在《大学化学》上发表的“启发式教学,探索性科研”一文中介绍了他的经验:“一般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查阅文献,这时容易只注意人家是怎样进行的,这便是英文中的一个 How。科学工作者决不能只满足于此,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人家为何提出这个问题,为何采用这个方法和观点,这便是 Why。若能进一步考虑自己有没有相同或不同的见解,这便是英文中的Whither。Whither 是一个转折点,从人家的观点改为考虑自己的观点,也即是从人家的工作发展到自己准备开展工作的转折点。倘若在学生中有这样的想法,这将是他们在科研发展上前进了大步。怎样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则又是与已往的教学、听课分不开的。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成果与目的。”

顾翼东早在抗战期间,就曾从事磺胺药物制备的改进研究。抗战胜利后转向钨矿的分析研究,制订了出口钨砂的标准,提出钨矿中含有铌、钽的重要性,保护了国家利益。1949 年后,又从事稀有元素化学研究,尤其在稀有元素分类和化合物性质研究,钨矿的综合利用、钨酸、蓝色氧化钨的制备、性质和反应等方面都有较多的贡献。70 年代以来首创内在还原法制备蓝色氧化钨和活性粉状白钨酸,为制备各种钨酸化合物开辟了新途径。

顾翼东执教 70 年,为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