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杞

化学家、教育家。字楚青,湖北蒲圻县人。1890 年 3 月 18 日生。辛亥革命时,正在武昌求学的刘树杞就参加了革命活动,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他在校读书时,不仅思想进步,而且成绩优良,1913 年由湖北省官费派赴美国留学。先在伊利诺伊大学和密执安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于 1917 年获学士学位。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于 1918 年获得硕士学位,1919 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1921 年 1 月回国,先后在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在科学和教育事业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1919 年 6 月,刘树杞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从铬酸盐废液中电解再生铬酸的连续方法”的博士论文,在生产应用后颇受厂家欢迎,不仅可以回收铬酸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此项发明,曾获美国专利,而且直到 40 年代还在一些学者的专著中被引用。

1929 年春,刘树杞辞去了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的职务,取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甲种研究员的资格,再度赴美,专门研究制革和电化学工程,完成了“电解制造铍铝合金”的著名论文。他工作异常勤奋,在纽约同时进行电化学和制革两方面研究,每天往来于哥伦比亚大学和柏拉提学院之间,工作十分辛苦,但他总是兴致勃勃,情绪高昂。

刘树杞在矿物制革、植物制革、铬革上油、制革上灰、羊皮脱脂等方面, 均有精确之测定和创新之成果。他在镀铂、电解制钨及制铝方面,均取得成果。

刘树杞发表学术论文无一不从实验来,无一不与国情有关。如中国自1915 年首次输出钨矿以来,每年生产的钨矿产量占世界首位,而刘树杞是我

国研究熔盐电解制钨的先驱,他的电解制钨的研究成果于 1934 年在《美国电化学会会志》上发表后,先后被英、中、苏、美等国科学家所写的专著引用。

在教育方面,刘树杞对我国早期几所著名大学的发展起了奠基人的作用。

1921 年刘树杞从美国学成归来,时值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不久,他应聘到该校任教务主任,1924 年升为教授并担任理科主任。他博学多能,工作魄力大,组织能力强,几年之内,建成了化学楼、博物馆、制革试验所, 并延揽国内知名学者和科学家到厦门大学任教,把厦门大学办得生气勃勃。他自己以身作则,凡是化学化工主要课程,他都亲自讲授。他讲课时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因他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注意世界发展概况,因此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运用自如。除讲课外,他还积极提倡科学研究。他亲自为制革试验制定详细计划,明确指出制革试验所之目标。

1928 年刘树杞出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在此期间,正值武昌高师、武昌

师范、武昌大学和武昌中山大学合并扩建为武汉大学,定为国立大学,并在城外珞珈山新建校址,由刘树杞、李四光等 8 人组成筹建委员会,刘树杞为筹委会主任兼代理校长,李四光为新校舍建筑委员长。他们以“阐扬优美文化,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为建校宗旨。刘树杞在开学典礼讲话中, 强调学校要培养出领导民众健全而高尚人格的建设人才。现在座落在武昌珞珈山上环境优美、建筑雄伟的武汉大学校址,就是由刘树杞和李四光亲自选定、规划和布局的。他们为武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31 年夏,刘树杞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和理学院院长,聘请了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到理学院任教。如聘请了数学系系主任冯祖筍(由江泽涵继任)、物理系系主任王守竞(由饶毓泰继任)、化学系系主任曾昭抡、生物系系主任许元龙(由张景钺继任),再加上原来的地质系系主任李四光和心理系系主任樊际昌一起,使北京大学理学院的教师阵容为之一新。这一时期理学院的学风纯正,研究风气浓厚,被称为北京大学理学院的“复兴时期”。

令人遗憾的是,刘树杞主持理学院才 4 年,正当他奋发有为之时,不幸

于 1935 年 9 月 12 日病故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只有 45 岁。李四光在回忆时说:“每当我合上眼睛,往事就历历在目,楚青教授确是一位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勤奋而谦逊的科学家。他总是想用他的知识和辛勤劳动来改变中国科学和教育的落后面貌,真可称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共事的日子里,他曾给予我不少鼓励和支持,他是我毕生难忘的知己。他的早逝,是我国科学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他要是现在还活着,将更能发挥他那卓越的才能。”

刘树杞逝世后,北京、上海的各大报纸和《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学术刊物均刊登了有关他逝世的消息或悼念文章。在中国化学会的致哀词中写道:“本会会员、现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刘楚青先生的逝世,中国化学会全体会员莫不同声哀悼。查刘先生对电化学、电冶金、制革、稀有元素、铝的问题,均有不少之贡献,当今化学名辈,多出其名下。他平生交友以诚,处事必忠,更足为同仁之楷模。因之许多新事业,都直接或间接由其策划促成。”

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央大学为发扬他的治学精神,表彰他的卓越贡献,联合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为他举行了公葬。他的学生刘云浦教授整理了他的遗著,编成《刘楚青博士专门论著汇刊》,由北京大学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