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宜

环境化学家。1925 年 5 月 16 日生。江苏苏州人。1946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1947 年秋赴美国深造,入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 1951 年 6 月获博士学位。

刘静宜 1951 年 12 月回国,1951—1953 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1954—1956 年任沈阳金属研究所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在此期间,她参加和组织研究过包头、大冶铁矿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获东北分院集体奖。1956 年她调到北京化学研究所任无机化学研究室主任,很快被钱三强动员去近代物理研究所放射化学室兼职,开展铀化学研究。1958 年她又奉命去新筹建的 401 所(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 协助刚回国的刘允斌(刘少奇长子)进行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研究,同时开展铀、钚化学研究。

60 年代刘静宜在北京化学研究所参加并组织核燃料后处理工艺研究。她在国内缺乏资料的条件下开展萃取工艺研究,提出胺类萃取新工艺,简化了流程,被生产部门采用。该项核燃料新工艺研究获 1975 年国家科委科学大会奖。

1975 年后,刘静宜调到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当时许多人对环境科学没有认识,不承认环境化学的学科地位,经过刘静宜等的组织推动,使中国环境化学逐步壮大起来。1975 年她首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科学情报室主任,对国外环境科学进行调研,1979 年任化学污染防治研究室主任,1980 年任副所长,1982 年晋升为研究员,1983 年任所长。她为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的发展壮大倾注了大量心血。

1979—1985 年刘静宜是京津地区环境评价综合研究的主持人之一。中国

科学院各研究所约 500 人参加,协同研究北京和天津地区典型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状况及变化规律,污染防治策略。例如,蓟运河严重汞污染水体中汞的形态分布和迁移转化、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硫污染问题等研究,查明污染状况,积累了大量资料,提供了供广大区域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区域环境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刘静宜是这项工作的主要科学家。她的有关成果有:汞污染化学及污染防治(作为第二研究者)获 1982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

步一等奖,京津地区环境质量研究(作为第一研究者)获 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6 年刘静宜又奉调组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并兼任副主任,后任主任。

1987—1995 年,刘静宜主持了德兴铜矿区重金属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这是中国最大露天铜矿对鄱阳湖的污染和生态效应调查研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中国和德国参加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前后两期历时 7 年。

刘静宜担任中方主持人,是主要参加者,多次到现场勘查采样,付出大量心血。此项目对该广大区域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迁移转化过程生态影响、水体模式和防治对策等,都有深入的研究结果,数次国际会议及评委会中期验收通过,1995 年 9 月最终通过验收。

刘静宜还担任中国环境科学和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及《环境化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