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权

分析化学家。1912 年 9 月 17 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21 年入北京汇文小学,毕业后升入汇文中学。1927 年考入燕京大学预科,1933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地质调查所任助理员。1934 年夏去德国留学,1937 年冬获德国慕尼黑大学自然哲学博士学位。1938 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分析化学系做研究工作,同年秋回国。先后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和重庆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45 年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 年后,兼任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及该校研究生院教授。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化学名词审订分委会主任委员。

梁树权曾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编委、《化学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编委兼分析化学组主编、国际性分析化学杂志《Talanta》顾问、《海洋与湖沼》(中、英文版)和《分析化学》编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和中国化工学会化学试剂分会理事、《化学学报》、《分析测试通报》、《痕量分析》、《分析实验室》、《岩石分析》、

《化学试剂》顾问等。

梁树权早在中学时代就深受其化学老师张永惠先生影响,立志终身从事化学工作。张先生教学认真,除在实验课堂上示范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外, 还为有兴趣的梁树权等 3 名同学课余添加实验,这样更增加梁树权对化学的浓厚兴趣。给梁树权以深刻印象的两次实验是:大学一年级时,曹敬盘老师将一只石英坩埚烧红后投入冰水中,坩埚不裂;另一次是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听维兰德教授的讲课,维兰德教授将一朵玫瑰花浸入液态空气中,然后取出掷至学生座位间,花朵触地破碎,像这样的实验至今已有 50 余年,但他仍记忆犹新。因此梁树权认为,中国要加强化学教育,必须先充实中学和大学的实验课。理论只能起指导作用,设想和假说的正确与否,必须靠实验证实。离开实验,即无化学。

梁树权是中国 30 年代取得重大成就的化学家之一,在分析化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1949 年以来,他围绕祖国建设开展研究工作,注意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注意解决国家生产建设的重大实际问题,成果显著。

在测定铁原子量的研究方面。梁树权在德国留学时,与导师霍尼施米特(Hönigschmid)在 1937 年完成了测定铁原子量的工作。研究结果在 1939 年

以“铁原子量的修订”为题发表。所测定的铁原子量新值 55.85 于 1940 年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一直沿用至今(1961 年原子量标准由 O=16 改为C=12 时,只是将该数值换算到新标准,即 55.847±0.003)。化学法测定原子量,原理并不复杂,但是要把原子量测定得准确可靠则绝非易事。在实验

过程中要求把所有可能发生的误差降至最低限度,因此药品必须提炼到极为纯净才能使用,天平称衡需要准确至 1 微克,实验所用器皿也有严格要求。因为要求准确度高,没有纯熟的技巧和精湛的化学知识,一般是不易成功的。由于原子量是化学计量中最基本的标准,所以它的准确度和可靠性要不断提高。如铝的原子量在短短几十年中就依次变更为: 27.1(1921 年)、26.97(1925 年)、26.9815(1961 年),而梁树权测定的铁原子量已沿用近

50 年未改动,说明它经得住时间的考验。1941 年瓦利(Valley)用质谱法测定的铁原子量为 55.853,这与化学法测定的结果极为吻合。

在稀土和稀有元素的分析与分离研究方面。鉴于中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梁树权在 1952 年就结合国家任务确定以稀土分析为研究方向,并从分离和测定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他建立了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和围岩全分析及稀土、稀有元素的分析方法,这项成果获中国科学院成果奖和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56 年后,他开展了应用有机试剂测定稀土及其共生稀有元素的重量法、螯合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的研究;改进了负载树脂合成方法,研制出八碳异烷基磷酸 1-甲庚基树脂,具有优良的稀土分离性能,在工业上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50 年代中期,他率领同事到现场分析了包头矿在磁化焙烧和冶炼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氟废气对附近空气和水的污染情况,是中国研究环境污染的最早工作之一。

在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与测定的研究方面。痕量元素的分析对发展超纯材料、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有重要的作用,但现有仪器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尚不能完全满足生产实际和科研的要求。为了提高分析方法的准确度,80 年代中期以来,梁树权在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与测定方面开展了如下研究:用浮选法富集水溶液中 ng 级的钪、镧、铈、镨、钕和 pg 级的金;应用萃淋树脂富集和电热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 ng/l 镱;合成了一系列中性磷酸酯萃取剂,比较其萃取金的选择性;在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方面研究了全热解石墨管的性能,在痕量稀土元素的测定上取得较好结果;用国产原子吸收光谱仪直接测定氧化钇中的镱;创造性地研究了水溶性高分子显色剂的合成和用于钪、铝、镁和铟的测定,获得可喜的结果,为分析用有机试剂提供了一类新品种。

在痕量元素的分析与人体健康的研究方面。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揭示了人体内痕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80 年代初,梁树权等开展了痕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研究,进行了血清样品中痕量铁、铜、锌、锰等分析方法的研究。他与北京儿童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协作,采用超微量分析技术及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建立了仅用 1 滴血清测定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的方法,该法为婴幼儿屏气发作病因及其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此外,他还初步阐明了锌、铜含量的变化与癫痫患者的发病机理等密切有关。上述成果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获得北京市、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卫生部的 4 项科技成果奖。

梁树权热爱祖国,1938 年毅然回国并一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他现已

年逾古稀,却仍然刻苦求知,紧张工作。他的治学态度极其严谨。他对编写的分析化学方面的专著从来不肯轻易定稿付印,而要反复修改,甚至重写。他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长年累月地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记在卡片上。几十年来卡片满箱累箧,尤其感人至深的是,其中还夹杂有十年动乱期间他用日历页或旧信封记下的文献摘要。

梁树权十分注意培养人才,关心中国科技队伍的成长。他的学生大多已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业务骨干,有的已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与梁树权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他对学生一向是耐心教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和研究上的每一步进展都会使他感到高兴。

梁树权在工作中既注重考虑科学事业的远景发展,又照顾当前实际需要。梁树权为人正直,甘于清贫。他以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祖国的科学事业为乐,他那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科学工作者学习。“分析入微,治学如铁”是对梁树权最忠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