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煜
物理化学家。1905 年 2 月 15 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卒于 1989 年。1929 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德,1933 年获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33 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9 年10 月后,历任大连大学教授兼化工系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感光化学研究所顾问,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还曾兼任过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太原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职务。1955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大煜是中国胶体化学研究和催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他长期开展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研究,早年从事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的研究。在中国天然石油尚未开发的情况下,组织和开展了中国人造石油的研究工作;在大庆油田开发之后,又组织了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和高能燃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色谱、激光和化学工程方面,组织开展了不少研究工作。1960 年提出表面键理论的见解,1964 年以表面键理论为指导,研制成用于合成氨净化流程的三种催化剂,其质量超过国外同类的催化剂。
张大煜早年抱工业救国之志,1941 年底在云南宜良创办利滇化工厂从事褐煤低温干馏的工作。1948 年底,经上海地下党人介绍,毅然奔赴东北解放区。张大煜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于 1949 年初离开上海,欣然来到东北,解放区处处阳光普照、朝气蓬勃,顿觉心情舒畅,大有来晚之感。当我看到鞍钢、抚顺工业规模巨大,工人兴高采烈地恢复生产时,心想这才是工业救国的处所和榜样⋯⋯参观大连研究所时,见到很多设备及图书,真像我心目中的天堂,对各种各样的高压设备,我爱慕不已。”
张大煜在组织和发展中国的人造石油石油炼制、化肥工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还为中国培养和建立一支学科比较配套、有解决综合任务能力的催化科学队伍。在他的建议下,先后于 1958 年和 1960 年在兰州和太原分别建立了兰州石油研究所和太原煤炭化学研究所,为促进内地燃料化工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张大煜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无辜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多次要求开展电磁波对化学反应影响的工作,提出建立催化剂库等发展催化科学的建议。
1976 年后,张大煜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任顾问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对该所的长远规划提出了重要建议。
张大煜对己严而对人宽,谦虚和蔼、平易近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在国内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