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迟

化学工程学家和石油炼制专家。浙江余杭县人。1914 年 12 月 16 日生,

1988 年 3 月 1 日卒于北京。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武曾传擅长书法,爱好诗画,家境并不富裕,武迟兄弟三人中就他一人读了大学。1932 年武迟从杭州蕙兰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在大学读书期间,他不仅是一个获得理学院奖学金的优等生,而且也是一位充满爱国热情的青年,曾因参加抗日救国运动而被北平市公安局拘留。1936 年秋,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公费赴美国留学。

武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系统地学习了化工专业知识,1939 年获硕士学位。他本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他放弃了这种机会而到该校办的化工实践学校学习,后应聘为美国纽约世界贸易公司兵工部工程师。在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指导下,他进行氯酸钠制造工艺的开发和设计以及合成氨、硝酸等装置的技术引进工作,以后继续办理从世界各公司引进技术并购买所需仪器设备,直到 1949 年底。他虽身在国外,但心怀祖国,希望回国后能更好地为祖国效力,他认为这样做比多获得一张文凭更为重要。他愉快地接受了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聘约,于 1950 年回国。回国前,他广泛收集国外化工工艺及有关科技文献资料,同时编写了教材,为回国任教做了充分的准备。1953 年武迟与他的学生、助教王君钰结婚。现在他们的一子两女全都在石油化工领域工作。

武迟回国后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写道:

归来目睹胜传闻,出民水火迅为神。文武衣冠同士卒,深感东西南北人。同心分地粟流脂,协力抗凶类史诗。勤学雄文换胎骨,人人奋发喜逢时。夜夜何须闭门户,朝朝社改捷书驰。

回国后的头两年正值全国高校系统调整,他积极参与筹建清华大学石油

系,后来又以该系为基础筹建北京石油学院。在这个阶段,他不仅开设多门化工及炼油工艺方面的课程,而且还培养了研究生,并在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工艺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他以渊博的学识为炼油工业生产、科研、设计和管理部门培养了大批技术干部和高级研究人才,他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

1958 年武迟调任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总工程师,后又兼任石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炼油厂,深入实际,下厂参加生产实践和半工业、工业试验工作。他参加组织和领导大庆原油的合理加工、炼油厂革新挖潜改造及提高产品质量等技术工作,还参加并指导了铂重整等炼油新工艺和顺丁橡胶石油化工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工

作,这些新工艺全部已在工业上大量推广应用。

1966 年为加快合成橡胶的开发速度,在国家科委的领导下由化工部、一机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和高教部联合开展了顺丁橡胶技术的攻关会战, 当时社会极为混乱,武迟仍在石油六厂坚持指挥会战,一直坚持到 1967 年初工业装置全部投入运转,基本上取得工业装置所需的设计数据。北京石油化工总厂胜利化工厂在石油六厂千吨级中试基础上,建设了一套年产 1.5 万吨顺丁橡胶装置。但该装置投产后,出现挂胶、运转周期短的问题。在武迟的指导下,经过 2 年的共同努力,使得聚合釜运转周期延长至 240 天,进入

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也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此项成果获 1986 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别奖。

1972 年武迟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后,又曾参加组织和指导了分子筛催化剂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及开发工作。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1983 年起他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继续指导科研工作,推动了新型双功能重整催化剂的研制和择形分子筛催化剂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十年动乱期间,武迟受到冲击。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从未动摇过终生以振兴祖国为己任的坚定信念。1985 年他因过度劳累,肺心病进一步恶化,呼吸功能衰竭,靠用氧气来维持生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在工作。他边吸氧边阅读文献资料,写出对科研工作的一份份建议和长远设想,还逐字逐句地为研究生修改论文。1988 年 2 月他已是生命垂危,但在头脑清醒时还用颤抖的手写字询问国产重整催化剂开工情况,并指出在新型催化剂制备中应当注意的地方。他的一生是为祖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奋斗的一生。

武迟 1980 年 11 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