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铠
物理化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913 年 8 月 8 日生于上海。祖籍扬州。吴征
铠的兄弟吴征鉴、吴征镒都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吴征铠 1934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6 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在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著名分子光谱学家萨瑟兰(Sutherland)教授指导下从事红外和喇曼光谱研究。
1939 年吴征铠回到祖国。历任湖南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2—1960 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化学系系主任,对复旦大学化学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1960—1964 年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放射化学和核科学技术研究。1964—1972 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 605 研究所副所长兼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总工程师。1972—1978 年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负责化学方面工作。1978 年以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科技局总工程师。现任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教授。1980 年 11 月吴征铠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征铠还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热心学会工作,曾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中国核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的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光谱学会理事长。
吴征铠是中国最早从事红外光谱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曾测定了四氯化碳的喇曼光谱精细结构,并用氯原子的同位素放射解释了所得的光谱,从而消除了前人对四氯化碳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怀疑。此外,他在铀酰化合物的红外和喇曼光谱方面的研究属于开创性工作。例如在液氮温区条件下研究固态 HCel3 分子的红外喇曼光谱,以及对 PH3 和AsH3 分子进行红外光谱测定,这些结果至今仍经常被国内外书刊所引用。1939 年他回国后,虽然分子光谱的实验研究工作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但在
40 年代他仍从事有关分子力常数与核间距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50 年代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筹建红外光谱实验室,为中国培养了新一代的分子光谱学专家。80 年代他开始在复旦大学指导研究生进行相干反斯托克喇曼光谱和低温基体隔离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研究。他是我国分子光谱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为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吴征铠于 1959 年在复旦大学负责筹建原子能系,并开始进行铀同位素分离技术研究。1960 年他被调到第二机械工业部, 领导从事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的研究。1961 年在解决六氟化铀生产工艺中的技术困难时,他提出改造关键设备的建议,使六氟化铀的生产逐步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艺路线。同时,他还负责指导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的核心部件分离膜的研制,曾对制备分离膜用的超细金属粉末的生产路线和分离膜的性能测试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技术方案,这对中国研制第一代性质优良的
分离膜起了重要作用。为此他和合作者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1985 年荣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1964 年冬他担任扩散机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国产机的鉴定,为我国气体扩散厂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6 年,他曾主持并参加了原子能研究所用镅-241 为原料生产 100 居里的锔-242 的研究工作,及时保证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需要。
吴征铠从 40 年代开始从事大学教育,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吴征铠的学术思想极为活跃,讲课富有启发性。他说话幽默,待人谦和,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导师。